杨振宁当年准考证 1943年,课堂休息期间, 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一个年轻人问另外一个: “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 对面答道:“看了,你觉得怎么样?” 问者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 这样的对话,无疑是狂妄而自负的, 但当时周围的学生听了,毫不觉得刺耳。 这两位年轻人,后来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个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拓者。 他们就是杨振宁和黄昆。 “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 联大学生就这般养成了“自由”的习惯, 独立思考在学校蔚然成风,熏陶滋养着联大学子。 “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 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杨振宁说。 清华教授郑林庆,当年在联大读书时的笔记 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散漫。 自由只是联大精神的一个方面, 与之对应的是考试制度的严格, 学校、教师一点都不会容情。 联大学生张凤鸣回忆说: “1941年我入学时,班里有40多名同学, 毕业时仅有20多人。每学期应修学分中, 1/3不及格就要留级,1/2不及格就要退学。” 一个学生考了59.5分,去跟教务长求情。 被教务长拒绝,学生愤愤地说:“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 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 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通过入学考试, 但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可见考试之严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