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是美国中国学界一直十分关注的事情,也是西方世界中国学界希望了解的。 对建国初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研究和批评。当时的一些重要学者如费正清、刘广京、芮玛丽(Mary C.Wright)、邓嗣禹、房兆楹等都撰写了文章,评论翦伯赞主编的文献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中法战争”、“义和团”等。这是美国中国学界对当代中国史学的最早的系列评论,集中发表于1957年的《亚洲研究杂志》。费正清和芮玛丽为这套文集出版的研究写了总的引论。这篇引论很值得关注和研究。可以认为,这代表了当时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看法。 当时推进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召开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研讨会。这是由英国的《中国季刊》出面组织的学术会议。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是当时这份杂志的主要负责人。据笔者从哈佛档案馆的了解,麦克法夸尔和当时在哈佛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详细讨论了这次会议的筹备问题。会议在接近牛津的迪启莱·曼诺(Ditchley Manor)举行。时间是1964年9月6日至12日。不过史华慈没有出席这次会议。当时代表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并主持会议的是费维剀(Albert Feuerwerker)教授。会议有论文集。(注:1964年在英国召开的这次中国共产主义历史学编撰会议是西方的一次重要的关于中国现代史学的研究会议。会议论文有《传统中国历史学和在共产主义下的改变》、《前中国历史之发现》、《中国共产主义者对太平天国的解释》、《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佛学对中国文化贡献之评估》、《共产主义者对中国农民战争之处理》、《共产党中国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共产主义者历史学中的唐代》、《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教学》、《作为历史家的毛泽东》、《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中华帝国创建的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者对19世纪中国外交关系的评估》等。)参加这次会议的,很多是美国学者。会议的论文,除对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外,还有对毛泽东的史学研究。当时美国的中国学家已注意到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其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在此之前,费维剀已经出版了他主编的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论文集,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1961)。他还主编了一本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情况的选编文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1961)。这是油印本,二百五十八页,一看就知道化了相当大的工夫。像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尚钺、华岗、胡绳、何干之、胡乔木、胡华、吴晗、刘大年、白寿彝等学者的著作,都有详细介绍。但这部讲义所介绍的著作决不只限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成果。此后,在1968年,费维剀又主编了论文集《共产党中国的史学》。这篇论文集收集了包括中国刘大年在内的英国、荷兰、苏联、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学者在内的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学术论文。 笔者曾专门就此访问了费维剀教授,了解当时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背景。费维剀强调两个问题:一是美国学术界为什么会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他说,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站住了,我们就应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怎么回事?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史学?还有就是,费维剀说,研究艰难。主要是材料极少。“我们不得不通过香港来搜集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料”,他说,这些资料是好不容易凑起来的,“哪有象现在这样铺天盖地的史料”。(注:笔者曾于2000年夏专门造访密西根大学中国中心和费维恺教授,了解当时美国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具体背景。费维剀向笔者具体介绍了有关情况。) 美国中国学界还出版过两本重要的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专著。一本是詹姆斯·P·哈里森(James P.Harrison)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和农民战争》(1971),一本是杜克大学阿尔夫·德里克(Arif Dirlik)的《革命和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起源,1919-1937》(1978)。哈里森的著作主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农民战争问题的理论进行研究。其研究具体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对农民战争的领导和组织、口号和意识形态、作用和进展、特点和失败原因等具体理论问题的探讨。英国学者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在其《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的论著中,在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上,引用了哈里森的意见。德里克的著作主要对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形成进行了研究,尤其注意探讨当时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两本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著作,是美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比较有影响的成果。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历史观的研究,强调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在其进程中,出现一些诸如“五朵金花”的讨论(注:所谓“五朵金花”,即建国初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封建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讨论。),也出现像“文革”影射史学、阴谋史学这样的历史事件。这在美国对中国的史学研究中都有反映。约翰·麦思基尔(John Meskill)主编的《中国历史的模式:循环、发展、停滞》,就是对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历史观模式的探讨。(注:1973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艾尔文(Mark Elvin)《中国过去的模式》,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模式问题作了探讨。)这部文集收的文章很广泛,有司马迁、刘知几、马端临、郑樵、顾炎武的,也有黑格尔、斯宾格勒、汤因比以及魏特夫的等。作者认为,为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的模式,不妨看看古代和近现代、东方和西方学者对此问题的见解。当时,针对“文革”的情况,还出现了研究吴晗的专著,出现了研究“文革”史学及其影响的专著。总的讲,在美国中国学界,对中国“文革”史学的研究还不能说太多。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美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异乎寻常地热闹起来。突出的有三方面:一是注意对中国史学理论的研究。在中国农民战争研究方面,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系刘广京的长篇论文,研究中国农民战争中的理论问题,题目《世界观和农民反抗:后毛时代史学反思》(1981),这是着力很深的学术论文;亚细亚生产方式方面的研究也颇多,1989年,卜正明(Timothy Brook)主编了题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论文集。(注:Timothy Brook:The Asiantic Mode of Production in China,(M.E.Sharoe,Inc.1989)。这部论文集收入的论文总共有12篇,引言是卜正明本人撰写,其它刊登的主要是吴大坤、赵俪生、王敦书、胡钟达等中国学者的文章。还收有中国学者1978-1988年间的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文目录。在此之前,英国伦敦出版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科学和政治》(1981)一书。此书是文献集,A.M.Bailey J.R.Llobera主编。)这本书在美国颇受重视。阿尔夫·德里克教授在书评中强调了这本著作的文献价值,认为主编和翻译工作者作了重要的工作。(注: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ume 49,Issue 3(Aug.,1990)。阿尔夫·德里克的书评结尾道,主编和翻译这本著作的专家是应该祝贺的,他们把这样重要的问题带到了海外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的面前。)二是加强实地考察。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魏克曼(Frederic E.J.Wakeman)教授率领的美国中国明清访问团,满中国地跑,深入大学、科研机关、档案馆,了解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走向。他们强调对中国的实地目击,了解中国史学、史学家、史学机构的具体状况。魏克曼主编明清访问团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研究》(1980)很详细记载了代表团所见所闻。这是对当时中国史学界队伍、资料、现状的十分详尽的文献记录。三是高度关注中国《史学情报》和《中国历史学年鉴》的出版,评论其意义。《亚洲研究杂志》等学术刊物都有这样的评论文章。1978年,魏克曼还撰写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中国历史学》,对中国史学的趋势做了分析和展望。魏克曼引用了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在中国“文革”发生初期说的一句话:“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中国将会再次加入”(注:Joseph R.Levenson,Revolution and Csmopolitanism:The Western Stage and Chinese Stages (Berkley:University of Carlifornia Press,1971),p.55.)。魏克曼接着列文森的话说,对于中国历史学家来说,这个转折已经来到。这是美国中国学家的期待,也是他们充满信心的展望。 美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是美国对中国史学研究的重头戏。近半个世纪的情况表明,他们做的工作主要有:(1)弄清家底,究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基本现状,学术带头人、著作和理论;(2)着重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观点探讨,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农民战争问题理论等,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影响;(3)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走向,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