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20世纪中国史学的学科化进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史学月刊》 侯云灏 参加讨论

20世纪中国史学在批判旧史学的基础上,踏上了建设新史学的途程。回首近百年的历程,我们发现历史学大致经过了重新界定历史(历史是什么)、如何认识历史(历史理论)、史学自身的理论建设(史学理论)以及历史学社会功能(史学价值论)的探讨等不同的阶段。这四个阶段近百年史学走过的历程,同时也是历史学学科化建设的进程。总结这一进程,不仅对于完善历史学的学科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对20世纪中国史学也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 学科化的起点:历史是什么
    肇端于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是19世纪末期以来批判旧史学的必然结果。近代史学的先驱龚自珍、魏源等人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传统史学进行过批判。龚自珍自身的经历就典型地说明了这种变化。他毅然放弃有深厚家学渊源的古文经学而转向今文经学,表示“从今烧尽虫鱼学,甘做东京卖饼家”(注:《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1页。)。批评古文经为琐碎虫鱼饾饤之学,表露了对今文经的向往,而今文经学正是新史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梁启超批判旧史学为“君史”,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帝王之家谱”,是一部“相斫书”(注: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对传统史学的批判虽不免过激,但在某种意义上,击中了旧史学的要害。梁氏认为旧史学有“四弊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物”、“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从而生出“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两大病端,遂造成难读、难别择、无感触三恶果(注: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认为要想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人强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起而革除旧史。在他看来,旧史“数十万卷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因此而高呼“史界革命”(注: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梁氏1901年、1902年所著《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两文集中体现了他批判旧史学、建设新史学的思想。到20年代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人更以疑古辨伪为旗帜,对几千年来的古史进行了大胆的怀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支流。他们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是不可信的。顾颉刚说:“中国的古史全是一篇糊涂账。二千余年来的随口编造,其中不知有多少罅漏,可以看得出它是假造的。”(注:顾颉刚:《启事三则》,《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87页。)胡适对顾颉刚的古史观给予支持,认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是“治古史的重要工具”,并进一步从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上加以总结、阐发,还对来自信古派的非难,进行了驳斥(注: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胡适文存》二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70-77页。)。打破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古史体系,对旧史学的批判达到了高峰。
    新史学是什么?这是批判了旧史学,对旧史进行怀疑之后的人们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梁启超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新史进行了初步界说,他说:“欲知史学之界说,不可不先明历史之范围。”历史是什么?在他看来,“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又说,“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历史所当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以入历史之范围也”(注: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进一步肯定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不是“君史”,而是“人群”的历史,是“民史”,强调了历史中的进化和人群。
    章太炎1902年致书梁启超,认为中国通史之作“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标明历史是社会进化的历史(注:《新民丛报》13号。)。夏曾佑于1904年开始撰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开宗明义即以“世界之初”为题,探求“人类之生”,研究人类社会进化演进的轨迹。正文中还特别注意到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描绘。强调写本书“以供社会之需”、“以发明今日社会之原”,特辟了有关社会变迁的章节(注: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页。可参见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321页。)。
    1924年李大钊所著《史学要论》则更明确地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带有总结性。他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从前人们为历史下定义,都是为历史的纪录下定义,不是为历史下定义,这种定义只能告诉我们以什么构成历史的纪录、历史的典籍;不能告诉我们以什么是历史。我们必须去寻找真的活的历史。因此,李大钊总结说:“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注:《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明确指出:历史就是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运动变革的历史。这是自梁启超以来,对历史所下的较为完整的定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