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斗争观点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实际已如上所述,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阶级斗争观点曾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事实。这种情况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理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实践性,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当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处于被统治地位,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大众把推翻旧社会反动统治的阶级斗争作为面临的中心任务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阶级斗争观点遂受到特别重视,便是很自然的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讲过:“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8]。列宁、毛泽东也都讲过许多特别重视阶级斗争的言论,无须多加征引。如果在那个时代,有人说阶级斗争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我们可以作如下评价:尽管在理论上不确切,但在实际历史进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而到6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是我们客观面临的时代中心任务。在这样的时候,还说阶级斗争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所起的实际作用上,都是根本错误的。 近些年我还听到过一些青年史学朋友这样的见解:阶级斗争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以往马克思主义史学都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成的,是阶级斗争史学、甚至是农民战争史学。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是搞建设,阶级斗争观点已经过时了,唯物史观也就过时了,不能再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种见解,不能认为是对以往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正确总结,更是没有真正掌握唯物史观的实质。这种看法,在认识上实际和过去突出阶级斗争观点的人类似,都是把阶级斗争观点和唯物史观混为一谈。所不同的是,过去突出阶级斗争观点的人,打着唯物史观的旗号,以阶级斗争观点支配一切。今天有些史学朋友,则因突出阶级斗争观点不妥,而把唯物史观也抛在一边。实际上,阶级斗争观点和唯物史观并非一回事,前面的叙述已经能够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了。随着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时代任务的变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观点在主要方面已失去作用(但也并非完全没有用),这是时代发展之使然,但唯物史观却并非因此而失去生命力。如同马克思所说,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原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它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包括历史研究在内的任何具体结论。因此,如果它不同历史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便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而它又正因为具有这种很高而且正确的抽象性,所以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质,能和各种历史和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巨大的威力。这里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条件准确地把握它并且善于正确地运用它。在面临阶级斗争确实是中心任务的革命年代,前辈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巧妙地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结果创造出了一个新中国。当代面临的中心任务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要我们善于准确地掌握和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它就一定会同当代的社会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在神州大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历史学家,研究兴趣和课题选择与革命年代的史学家自会有所不同。而具有开放性的可以和各种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仍然可以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工作起着指南和引线的作用。即以我在前面略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涵义,是否会对我们当代的历史研究有所启示呢?我想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第二,关于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 这个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60年代的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中,阶级斗争观点突出论者对此作了淋漓尽致而且极端的发挥,说文明史的每一瞬间都存在阶级斗争。历史主义提倡者也因接受这一见解而极大地限制了自己的历史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最初提出这个论断时[9],是有其历史理由的。人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把握了现实及其面临的任务,反过来又会要求历史研究为解决面临的现实任务提供历史的根据。马克思时代,无产阶级在现实中面临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阶级斗争以推翻旧社会。马、恩在为共产党起草宣言时,为解决现实阶级斗争任务寻找历史根据和智慧,特别突出历史内容中的阶级斗争,当然是可以理解的。马、恩在这里论述的不是全部历史内容,而是抽取出了对解决现实任务有启发作用的一部分历史内容。在作出这个论断以前二年,马、恩在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专门探究历史时,指出历史的要素包括生产力发展、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所述历史内容便宽阔得多。应当说,这里才比较全面地代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内容的看法。60年代的阶级斗争突出论者仅仅抓住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论断而不及其余,而且就对这一个论断也没有深入体察,便硬说文明史的全部内容都是阶级斗争。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极不可取的研究方法。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的内容,还有多种提法,这里不及备举。因此,要解决历史究竟包括些什么内容,不能仅仅求助于书本,更加需要求助于历史事实自身。 1978年秋天,我应邀到合肥参加安徽大学20周年校庆,在安徽省史学会组织的一次学术活动上,作了《关于历史主义的几个问题》的发言[10],提出“判断历史科学论断的标准,就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文中认为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斗争、科技发展,就不是阶级斗争。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如语言,它不是阶级的、而是全民的。此外如哲学中的逻辑形式、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及其发展,显然也是阶级观点不能包括得了的,等等。事实是铁的。历史事实自身证明,历史的内容并非仅仅只有阶级斗争。从1979年展开的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中,许多学者都论述了历史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决不是一个阶级斗争所能包括得了的。60年代将全部文明史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的看法,现在已经基本上为人们放弃了。 还剩下一个问题,就人们社会阶级关系的纵向发展看,是不是只有阶级斗争?显然也不是。我在1981年发表的《历史的内容及其前进动力》一文中提出:“私有制社会的对抗阶级间除了斗争,也还有统一”,“对抗阶级之间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着文明历史的前进”[11]。并且强调现在应当把阶级统一历史的研究,提到应有的位置上。近些年来,随着对现实社会体悟的加深,回过头去看历史,我终于见到,每一次大的阶级斗争过后,不仅实现了阶级统一;革命过后,接着便是社会建设的过程。因此,从社会阶级关系这个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论断,今天应当加以修订和补充。历史事实说明,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统一上升循环的历史,是革命和建设上升循环的历史,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上升循环的历史。60年代,我们已经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阶级斗争突出论者硬把全部文明史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发展,要求人们只能研究阶级斗争,完全违背了时代的精神和需要。当时历史主义的提倡者们希望能够对中国文明史,主要是封建社会史,尤其是对统治阶级历史作出全面的分析研究,以从中吸取为现实需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由于他们理论的不彻底性,仍为文明史只是阶级斗争发展所限制,终于没有能达到所希求的目的。新的历史时期,当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史不仅有阶级斗争,而且有着更为广阔的内容,并且获得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统一的上升循环过程,是革命和建设上升循环的看法后,历史学家的研究,从横向看,无疑能够极大地扩展我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从纵向看,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当然可以继续研究,但我们更应将历史研究的重心投入到阶级统一史和社会建设史中,以满足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20世纪只剩下几年了。在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能够通过对以往史学的回顾,终于将研究的重心置于社会统一史和社会建设中,以充分实现它的现实时代使命,并从而按照这个方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是我深深寄望于比我更年轻一代的史学家的。至于我们这一代,当然应当在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中,起到我们对史学发展应有的作用。 1996年11月24-28日初稿,29日至12月1日修改誊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