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历史研究》 姜铎 参加讨论

第二,对曾国藩也作了很高的评价。“曾国藩以在籍侍郎,兴办团练,登高一呼,各方景从。终能荡平发捻,芟刈大难,成为清代中兴名臣。而其修己治人之道,知行并进,文武兼资,无论学问修养,治道军谋,伦理德业,皆是为天下法……曾氏亟谋了解西方文化,俾能知己知彼,徐图因应,故不仅为传统的经世学者,而倡导自强运动,尤不遗余力,诚承先启后之人物。其领袖群伦,图新求变,殆无可置疑焉。”(王韦均:《从日记书信中探讨曾国藩之内心世界和自强思想》)。“曾国藩的丰功伟业,道德学问,久为当时与后世之人所肯定。”(吕实强:《曾国藩的中庸之道》)
    第三,对大陆洋务运动研究作了详尽的评价,但其中不免有误解和偏见。吴安家在会上提出《中国大陆历史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长文,内容很详尽全面,是下了功夫的,有些议论并有独创之处,特别对近年来论争的评介尤为深透,但亦有误解的地方。吴先生在大量引用黄逸峰和笔者两点论观点以后,作出了下述结论性的批评:“从这些意见可以看出姜铎的看法前后不一致,早期他认为洋务运动具有民族主义性质,后来却说它是反动和卖国。笔者怀疑这些观点是中共故意安排发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些极左观点作为讨论的依据。从后来中共期刊和报纸上刊登出的文章可以看出,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学者都提及他们两人的观点。严格说来,姜铎和黄逸峰两人的观点,只是范文澜和胡绳等人的看法的延续和发展。由于这些意见仍然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和‘两条路线斗争’理论框框影响下的产物,反对者众。反对者认为这个运动既不是反动,也不是卖国。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驳姜铎等人的看法。”他的这些批评有合理的部分,如说我们的观点是范、胡观点的延续和发展,以及前后不一致等等。但偏见太深,不了解大陆论争的内情和我所坚持的两点论的本义,特别是无端怀疑我们两人的观点是“中共故意安排”的。这就未免有点“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嫌疑了。还是评论者吕实强先生说得对:“所以我认为吴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头,也应该稍微把他们这种隐含的内心状态提出来,而不使大陆学者认为他们的学术良心道德全然为我们所忽略。”
    第四,“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两个名词的区别何在?下面是吕实强先生在评论上述吴安家文章中说的一段话,颇有参考价值。他说,为什么大陆要用“洋务运动”?美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几乎很少用“洋务运动”,多用“自强运动”?“道理很简单。‘自强运动’是代表当时人心里面内忧外患的压迫……虽然在政治上没有用外国人方法,甚至于说在西学、西艺方面,也没有能够彻底学到外国人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但是他们内心的热情,内心的动机,是向着爱国的、努力奋进的方向去走,所以我们用‘自强运动’,是代表一个继续的完整的动力。可是大陆上要否定这些努力,所以他们用了‘洋务运动’。用‘洋务运动’情形就不同了,仅是借用外国人的科学技术来完成他们的保卫封建政权,与帝国主义合作来维持统治阶层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借用这些科技的目的并不是爱国的,是与人民为敌的。如此解释下来,他们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所做的努力,都是站在与人民对立的立场,他们既然违反了人民的利益,便只有失败。当然引导到毛泽东说人民革命,领导人民,顺应人民,所以他们会成功。目的在这里,所以排除了‘自强’这个名词。”[①g]
    在上述回顾以后,我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希望,作为全文的结束。首先,希望预定的天津第八届洋务运动研讨会,能如期顺利召开。原有的倡导者《历史研究》和《近代史研究》两编辑部,就近加以大力协助。其次,筹建一个研究洋务运动的正式组织。再次,通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渠道,用适当的方式,同台湾学者协商,两岸互推几位熟悉洋务自强运动的学者,举行平心静气的交流座谈,力求能达成一个初步共识。最后,建议成立“洋务运动研究基金会”。我愿意捐资万元,作为提倡。竭诚希望研究洋务运动的同仁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向社会各界热心资助学术研究的人士,广为劝募,以便积少成多,为今后洋务运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注释:
    ①a 这段引文均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①b 上述引文均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及《饮冰室合集》等书。
    ①c 此段引文均摘自《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c 《清史稿》卷一九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c 《清史稿》卷一九八。
    ④c 《清史稿》卷一九九。
    ①d 这段关于瞿秋白的引文转引自杨劲华《瞿秋白对中国社会的剖析》,《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②d③d 《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5-36、59页。
    ①e 萧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4月版,第648-649页。
    ②e 《清代通史》,第826页。
    ①f 良友图书公司1932年版,第31-35页。
    ②f 引自《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三联书店1961年版。
    ①g 以上有关引文均据《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89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