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近代边疆管理及边防观 关于中国近代的边疆管理,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可分总体性论著和区域性论著两部分。谈到总体性论著,首先应当提及赵云田著《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988年,赵云田提出“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概念,呼吁学术界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认为这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和边疆统治政策,深入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祖国的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加强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研究》,《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3期)。《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正是他身体力行的结果。该书在理论上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结合起来,在内容上则把边疆民族管理机构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摆脱了断代史和地方史角度的局限。该书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晚清理藩部,中华民国时期的蒙藏事务局、蒙藏院、蒙藏委员会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此外,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设有专节论述了近代边疆危机和晚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的措施,内容丰富,议论精当。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概述了近代边疆地方行政设置和管理。 关于中国近代边疆管理机构的区域性论著,涉及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的较多。赵云田《晚清东北军政管理机构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分析了光绪年间东北三将军体制的变化,以及废除军府、建立行省的原因和作用。康沛竹《日俄战争后的清廷东北防务》(《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认为改建行省、整顿军事是清政府面临边疆危机加剧在东北地区采取的相应措施。刘金明《北洋政府对鄂伦春族的政策与“安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指出,北洋政府对鄂伦春族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北洋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辖。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赵云田著《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卢明辉著《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都设有专章论述了近代管理蒙古地区的机构和措施。格日勒《北洋军阀政府与西盟王公会议》(《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3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乌云格日勒《清末内蒙古的地方建置与筹划建省“实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1期)也考察了近代内蒙古地方管理的情况。 吕一燃《清政府对阿勒坦诺尔乌梁海的管辖》、《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历任总管考略》(《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樊明方《中国历代政府对唐努乌梁海的管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第1-2期)论述了近代对乌梁海的管理情况。樊明方编《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叙述了19世纪60年代唐努乌梁海西部中俄边界的划定,此后俄国对唐努乌梁海盆地的渗透,辛亥革命以后俄国以“保护”名义侵占唐努乌梁海,1919年中国收复唐努乌梁海,以及苏联兼并唐努乌梁海的经过。赵云田《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管守新《刘锦棠在新疆建省》(《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陈延琪《伊塔阿三区政府管理机构设置述略》(《西域研究》1997年第2期),从不同层面论述了近代新疆管理机构变化的情况。 吴丰培、曾国庆著《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清代驻藏大臣传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贺文宜《清朝驻藏大臣大事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探讨了清代驻藏大臣的职权和管理西藏的情况。朱先华《清末西藏新设机构及其活动概述》(《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赵富良《试论张荫棠“查办藏事”及其治藏方针》(《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余子明《论晚清政府在西藏的若干政策》(《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具体评述了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情况。祝启源、喜饶尼玛《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唐景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措施》(《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论述了民国时期对西藏的管理。 在探讨中国近代边疆管理的同时,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近代边防观问题。毛振发《我国强边思想的演替和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刘庆《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及其在近代的演变》(《军事史研究》1991年第2期)、牛俊法《浅析中国近代“争胜型”与“守土型”的国防观》(《军事历史》1989年第3期)、黄顺力《鸦片战争时期传统海防观的影响与扬弃》(《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军事历史》1989年第6期)、李国华《清末海洋观与海军建设》(《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等,从宏观上论述了近代边防观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李少莉《论清末洋务派的海防建设》(《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施渡桥《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军事历史》1992年第4期)、史滇《李鸿章与北洋海防》(《安徽史学》1992年第3期)、何丰伦《中法战争后广西边防建设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徐舸《清末广西边防问题》(《印度支那》1988年第4期)等,则论述了具体人物、具体地区的边防思想和建设。 (三)近代边疆开发研究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汇集了15篇专题论文,其中9篇涉及近代东北、蒙古、新疆、云南、海南、台湾的农业、牧业、工矿业的开发。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是1991年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内有多篇文章涉及了新疆等地的开发。成崇德、张世明著《清代西藏开发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分析了清末张荫棠在西藏的开发思想,联豫在西藏的开发措施,以及清末西藏开发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对晚清北疆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变化、“移民实边”与土地滥垦的影响、手工业生产兴衰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华立著《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相当篇幅论述了晚清时期新疆农业开发状况,并总结了开发的历史特点和功效得失。 此外,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提出,大批汉民的迁入,使黑龙江土地的开垦方法、耕作技术和农业习惯都受到了影响。钟萍《近代新疆农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认为,近代农地的开发,促进了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疆以农为主、各业并举的混合经济形式。唐凌《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以及广西战略地位的日益提高,政府和民众开始大力对其进行开发,其中,矿业开发起了很大作用。何瑜《近代海南开发》(《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认为,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的大量侵入,海南传统农业逐渐解体,经济作物日益发展。 (四)边疆人物 这一阶段近代边疆人物研究值得重视的是以下几部著作:阿拉腾奥其尔著《清代伊犁将军论稿》(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伊犁将军是清代统一新疆后在该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并管理归附的中亚地区及哈萨克各部,在巩固西北边防、抵抗外来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从清代历任伊犁将军中选出10位较有影响的人物,对他们在新疆的活动和政绩进行了述评。其中,奕山、布彦泰、金顺、志锐四人均属近代人物。本书拓宽了近代边疆人物研究的视野,有助于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近代对边疆地区的经略。周轩著《清代流放人物》(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周轩、高力著《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两部书可称为姊妹篇,论述的都是被清政府流放的人物在边疆地区的活动。两书共收100多人,对他们在开发边疆、巩固国防、发展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述。探讨流人对近代边疆的贡献,两书的开创意义功不可没。谷苞、蔡锦松编《林则徐在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1842年12月含冤流放到新疆。他在新疆三年间,不顾政治上所处的逆境,为新疆开发不遗余力。该书选收论文19篇,从主张加强西北边防、兴修水利、勘查荒地、关心少数民族疾苦、重视协调民族关系、禁止鸦片及限制鸦片在新疆的蔓延等方面,论述了林则徐对新疆卓有成效的贡献。书中许多文章利用了档案资料,也有的是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写成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