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美国中国史研究领域加强地方史研究的趋向,不仅是对60年代后期与70年代初期反战 运动中的反帝与自我批判倾向作出的回应,而且也是对60年代以来美国整个史学界内部 的变化作出的回应。在这里,年鉴学派的影响尤为至深。 从60年代中后期起,年鉴学派通过学者交换等方式大举渗透到美国各大学历史系。年 鉴学派强调人类社会是彼此独立和多元的观点,主张在总体史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某些 特定地区的总体史,认为地区史“作为总体史研究的基础和样板,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群 体的历史,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总体的历史面貌。”③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70年代美国 史学界兴起了“重新发现美国历史的复杂性”,“重新察觉历史动力的多样性”浪潮。 ④中国史研究的“地方史化”倾向即是这一史学潮流的一种反映。 ---------------------------------------- 注释: ①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4页。 ②肖邦齐著:《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第249页。 ③吉尔伯特莱编:《当代史学研究》,台湾明文书局1982年,第285页。 ④Michael Kammen,ed.,The Paset Before Us:Contemporary Historical Writing inthe United Stat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P.20. ---------------------------------------- 首先,社会史和文化史成为中国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史家为了深入而具体地重新考察中国历史,缩小了研究单位, 开始从事地方史的“个案”研究。在地方史研究中,他们的重点又放在社会史和文化史 的研究上,从而拓宽了以往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研究三分天下的治史格局,使社会 史和文化史成为研究的双翼。 在这类研究中,魏斐德(Frederic Jr.Wakeman)、戈德曼(Brvna Goldman)、艾尔曼(Be njamin A.Elman)、杜赞奇等人的著述都很有代表性。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St rangers at the Gate: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1839-1861)是一部以中英 关系为主要对象,以广东为主要地区,以1839-1861年为讨论时间界限,以中国南方社 会变迁为主体而写成的著作。戈德曼在其新著《家乡、城市和民族:上海的地区网络和 身份》(Native Place,City,and Nation: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 ghai,1853-1937)中探索了会馆与大众社区生活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上海作为一个移 民城市建立的许多供奉移民崇拜的神祗和先贤的会馆,成为了社区的象征性中心,对市 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它如杜赞奇、斐宜理、黄宗智、周锡瑞等学者都从自 己考察的空间范围着手,对地方的社会和文化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艾尔曼则将思想史的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他在《从理学到朴学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中试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 ,其考察的空间对象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 艾尔曼的另一部新作,则将18世纪今文经学的重新崛起与常州地区的社会史的发展结合 起来进行了考察。他在该著作中指出,明清时期的学者因为个人和地域性团体的差别, 文学或哲学宗旨不同,或师承关系的区别而被界定为家学。常州今文经学即是这种家族 学术理念的体现,它的传衍“仰赖于特定社会、政治环境中的宗族纽带”,因此,研究 常州的今文学派必须“探讨清代今文经学形成过程中经学、宗族、帝国正统意识形态三 者互动的过程。”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