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钱大昕的学术思想(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王记录 参加讨论

三、“经与史岂有二学哉”
    提倡经史并重,批判“经精史粗”,“经正史杂”的错误观点,为学术发展纠偏,是钱大昕学术思想中又一富有时代意义的方面。
    明朝末年,空谈性理、耻言事功的理学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历史学不被重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都指出过这一现象,黄宗羲说:“自科举之学盛,而史学遂废。昔蔡京、蔡卞当国,欲绝灭史学,即《资治通鉴》板亦议毁之,然而不能。今未尝有史学之禁,而读史者顾无其人,由是而叹人才之日下也。”[60]顾炎武也感慨唐宋以后史学的荒废,并指出“今史学废绝,又甚于唐时”。[61]因此他们提倡尊经重史的经史之学,把史学当作经世致用的大端,“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学,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62]“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63]“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矣”。[64]然而,清初思想家的这一极有价值的思想并未被乾嘉学者普遍继承下来,相反,到乾嘉时期学者以肄经为宗,治经成风,史学依然被视为低一等的学问,“经精而史粗,经正而史杂”的说法相当流行,[65]诸大儒但治古经,不读汉唐以后书,“号为治经则道尊,号为治史则道诎。”[66]即便是在史学领域,这种看法也极普遍,史学家赵翼说自己“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有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浏览。”[67]王鸣盛也说:“治经断不敢驳经,而史则虽子长、孟坚,苟有所失,无妨箴而砭之。”[68]他们虽然研治历史,但心中仍然认为经书义蕴深远,史书义蕴浅显,不敢驳经而敢驳史,视经为神圣不可侵犯,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乾嘉学术的正常发展。钱大昕对这种重经轻史的学术现实非常不满,他说:“自惠、戴之学盛行于世,天下学者但治古经,略涉三史。三史以下,茫然不知,得谓之通儒乎?”[69]在他看来,只知治经而不知读史,就称不上是“通儒”,这可说已得黄宗羲诸人之心于其后了。
    钱大昕既不满意于当时重经轻史的学术局面,于是便提出了自己对经史关系的系统看法。他指出经与史同出一辙,经即是史,史也是经,“经与史岂有二学哉?昔宣尼赞修六经,而《尚书》、《春秋》,实为史家之权舆。”[70]这种经史同源说对尊经卑史者无异当头棒喝。钱大昕还从目录学的角度历史地分析了经与史的分离,认为这只是学科的分合,并不存在经尊史卑的说法,“汉世刘向父子,校理秘文为《六略》,而《世本》、《楚汉春秋》、《太史公书》、《汉著纪》,列于春秋家。《高祖传》、《孝文传》,列于儒家。初无经史之别。厥后兰台、东观,作者益繁,李充、荀勖等创立四部,而经史始分,然不闻陋史而荣经也”。但自宋明以降,“王安石以猖狂诡诞之学,要君窃位,自造《三经新义》,驱海内而诵习之,甚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章、蔡用事,祖述荆、舒,屏弃《通鉴》为无祐学术,而十七史皆束之高阁矣”,史学地位开始下降,“嗣是道学诸儒,讲求心性,惧门弟子之泛滥无所归也。则有诃读史为玩物丧志者,又有谓读史令人心粗者,此特有为言之,而空疏浅薄者,托以藉口,由是说经者日多,治史者日少。”[71]政治上的排挤与学术思想上的压抑造成史学地位的下降。在揭露了经尊史卑产生的根源后,钱大昕针锋相对地对“经精史粗”、“经正史杂”的言论进行了批判,他说:“彼之言曰:经精而史粗也,经正而史杂也。予谓经以明伦,虚灵元妙之论,似精实非精也。经以致用,迂阔刻深之变,似正实非正也。”[7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钱大昕所批评的经学,并非原始经学,而是宋明以来俗儒所讲的空谈性理的“经学”,他不止一次地说:“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弃古训,自夸心得,下者抄袭人言,以为己有。儒林之名,徒为空疏藏拙之地。”[73]“元明言经者,非抄袭稗贩,则师心妄作,即幸而厕名甲部,亦徒供后人覆瓿而已,何足尚哉!”[74]钱大昕认为,宋明儒者以己意说经,师心自是,篡改了经书原义,把体现在日用人伦之间的实实在在的圣人之道搞得“虚灵玄妙”,既不精,亦不正。至于那些抄袭贩卖前人言论的经书,更不足道。钱大昕还指出,史书考核精审、义蕴深厚,完全可与六经一样并传于世,“太史公尊孔子为世家,谓载籍极博,必考信于六艺。班氏《古今人表》,尊孔孟而降老庄,卓然有功于圣学。故其文与六经并传而不愧。”[75]宋代李彦章把经学比作“先王之学”,而视秦汉隋唐之史为“流俗之学”,钱氏斥其“妄诞无忌惮若此。”[76]钱大昕以六经为指归,替史学争地位,于此可窥一斑。不仅如此,钱大昕晚年主讲紫阳书院时,一直倡导学生读书要“史学与经并重”,[77]并以为“读经易,读史难”。[78]在自己的学术实践中,他也是以史学闻名当世的。
    钱大昕之所以认为史学堪与经学比肩,除史学“有功于圣学”外,还在于史学能总结历史经验以为资治之鉴,是经世致用之学。他称赞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是“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79]在他的历史编篡学思想中,他一直主张史书应多记载有关劝戒,有关国计民生的事,要集中突出史书的社会作用,要在重大史事上下重笔,否则,便可删去。他说:“事无系乎兴亡,语不关于劝戒,准之史例,似可从删,”[80]又说:“史以纪治忽之迹,非取词章之工”,“经国名言,所宜备录”,“文虽工无裨于政治,亦可从删”。[81]钱大昕经史经世的思想由此可窥一斑,同时这也正是他有别于当时的“古学”者和“俗学”者的地方。
    钱大昕在乾嘉治经成风,“学者群舍史学而趋于经学之一途,”[82]以肄经相标榜的学术风气下,不为风会所驱,倡言史学,高树史帜,敢于批判重经轻史的学术偏向,努力提高史学的学术地位,论述史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为学术发展纠偏,是有时代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