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曹道衡。晋代作家六考[A].中古文学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张惠言。易义别录[M].皇清经解:卷1240[Z].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学海堂本。 [4]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M].台北:台湾幼狮文汇事业公司,1975. [5]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高怀民。两汉易学史[M].台北: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0. [7]屈万里。先秦汉魏易例述评[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8]刘瑛。从《左传》筮例看《周易》义理化倾向[A].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一)[C]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9]胡自逢。周易郑氏学[M].台北:台湾嘉新水泥文化基金会,1969. [10]陆绩。述玄[M].(晋)范望。太玄解赞[M].四部丛刊影印明万玉堂翻宋本。 [11]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A].道家文化研究:第 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李宗侗。史官制度--附论对传统之尊重[J].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65,(14)。 [14]汪中。述学[M].四部丛刊影印无锡孙氏藏本。 [15]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张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关问题[A].国学今论[C].辽宁: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1. [18]何休。公羊传解诂[M].阮元。十三经注疏[Z]. [19]刘知己。史通[Z].四部丛刊影印万历张鼎思刻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