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张用心 参加讨论

邹振环的论文说:“《万国公法》为京师同文馆译制的第一本书。销行颇佳,先后有同文馆本、石印本、西学大成本等,被各地新学学堂采纳为法律课本。曾出现过许多私刻本与盗印版”。文中并影印“复旦大学收藏的私刻本地图部分与序页”。[4](P82-87)
    实际上,《万国公法》的出版机构是京都崇实馆。所谓《万国公法》“为同文馆译制”,是沿袭多年的错误。笔者在国内各大图书馆查阅,并未见有“同文馆本”《万国公法》的一丝踪影。如果确有“同文馆本”,那也不是《万国公法》最初的版本。所谓“复旦大学收藏的私刻本”,其“序页”上印有“京都崇实馆存板”字样。崇实馆本的《万国公法》实为正本,之所以被认为是“私刻本”,大概是以“同文馆本”为正宗的缘故。不过,以本文作者所见,复旦大学收藏的崇实馆本,并不是真正的崇实馆本,而很可能是后来“盗印版”。
    晚清时期(更确切地说是19世纪后期),《万国公法》在中国多次印行。(注:清代以后《万国公法》的出版仅知两例:一为台湾中国国际法学会的影印本(1998年),一为上海书店出版社的“近代文献丛刊”本(2001年)。)笔者所见晚清的各种版本,以印刷方式分,有刻印本、铅印本和石印本;以出版机构(含出版时间)分,除一种铅印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署有“戊戌孟秋”和“新学会”字样以外,大多署有“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孟冬月镌”和“京都崇实馆存板”字样,其余的则没有出版机构的信息。而在各种崇实馆本中,惟一可以确定为初版正本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种刻本(原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此本内容依次为中文版权页、英文版权页、译者序(英文),万国公法序(董恂)和万国公法序(张斯桂)、凡例、地球全图及说明文字、目录、正文。不过,此本关于出版时间的标注却小有出入:中文版权页注明“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孟冬月镌”,英文版权页则注明“1864年出版于北京”,而董恂序注明写作时间为“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冬十有二月”(同治三年十二月已经是公历1865年1月)。一般认为,《万国公法》出版于1864年。但也有细心的学者指出,刻版印刷当在董恂写序之后,所以《万国公法》的出版时间应为1865年。(注:张海鹏,《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在此之前,日本学者坂野正高也有相同的意见。)这一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其表述尚不确切。准确的表述应为:正文之刻版在1864年年末,全书(包括董恂序)印刷装订完成则在1865年年初。
    田涛最近提出:“《万国公法》最初出版时,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版本,而应该是两个版本,即一为刻本,一为活字本。刻本扉页上印有‘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孟冬月镌’(即1864年11月)和‘京都崇实馆存版’字样,卷前仅有张斯桂一篇序文……至于活字本《万国公法》则同时收有董序和张序,该本中并未说明印行时间和地点,内容与刻本并无不同,但根据董恂序文所署时间看,其出版于1865年应无疑义。由此看来,刻本的印行似应早于活字本”;“活字本的《万国公法》未署具体的出版地点,但也肯定不是由同文馆印刷。因为同文馆的印书处直到1876年才设立。丁韪良的著述中曾经提到,北京的一家美国教会在同文馆成立之前已经开办了一处印刷所,同文馆的试卷也拿到那里印刷,文祥对其印刷水平颇为称赞,所以,活字本《万国公法》也有在此印刷的可能”。他又说“丁韪良曾经为《万国公法》写有一篇英文序言。但在笔者所见的上述两个版本中未出现”,于是推测“丁韪良只是在印行的部分《万国公法》卷前使用了英文序言,以送给在华外人和部分美国政府官员”。[5](P107-122)
    田涛所说很令人生疑。其一,所谓卷前仅有张斯桂一篇序文的刻本,不知现收藏于何处?以笔者迄今所见,无论是何版本,凡有张斯桂序者,亦有董恂序。其二,所谓同时收有董序和张序但并未说明印行时间和地点的活字本,与上海图书馆所藏的一种铅印本特征相符(铅印本即活字本),但上海图书馆的编目定其为“光绪间铅印本”。认真说来,仅仅“根据董恂序文所署时间”并不能毫无疑义地推断其出版于1865年。后来的翻印本难道就不能刊载董恂的序文吗?或者刊载董恂的序文时必须删去其落款中所注的时间地点吗?其三,所谓在同文馆成立之前已经在北京开办了一处印刷所的美国教会,查丁韪良原书,即美部会(American Board)。(注:Martin,W.A.PA Cycle of Cathy:or China,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s.New York:Fleming H.Revell Company,1896.)教会方面的资料表明:美部会在中国开办的印刷所最初在广州,由卫三畏(S.W.Williams)负责,但这间印刷所在1858年毁于火灾;1869年,美部会又从印度调派一人(Phineas Hunt)来北京重建印刷所,是为北京地区第一家用铅活字的印刷所。据此,如果该印刷所曾经排印过《万国公法》,那也不会早于1869年。其四,田涛没有说明他所见的活字本是铅活字还是其他活字,但他既然认为该本可能是由美部会在北京的印刷所印刷,则应为铅活字(从印刷史角度考虑,也应是铅活字)。那么,如果该本不是由北京地区第一家用铅活字的印刷所排印,又是由谁排印?其排印时间又如何可能是1865年?其五,姑且认为田涛所见的活字本出版于1865年,但既然有崇实馆刻板,旬月之后,仅仅为了增加一篇董恂的序文,为什么要弃刻板不用而另排活字呢?对于这个不能不加以说明的问题,田涛并无解释。其六,所谓丁韪良只是在印行的部分《万国公法》卷前使用了英文序言的推测很有意思,但果真如此,则与所谓《万国公法》最初出版时应该是两个版本的判断相矛盾,因为按照田涛的标准,有英文序言的《万国公法》可以算作第三个版本。
    本文认为,有关《万国公法》的最初出版,情形并不复杂。其一,初版为崇实馆刻板(且仅有此刻板),刻板时间在1864年末,印刷装订时间则在1865年初。其二,初版中的英文版权页和英文序言应当是在北京以外地区(天津或上海)以铅字印刷,排印时间也在1864年。其三,不排除初版《万国公法》中有一部分没有装订英文版权页和英文译者序的可能,但需要证实。以本文作者所见,确实有一些标注“同治三年”、“崇实馆”字样的刻印本没有英文版权页和英文序言,但不能肯定这些刻印本就是真正的同治三年崇实馆本。在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中,这样的刻印本有两种(开本大小不一),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迥然不同。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的一种刻印本,以本文作者初步判断:其正文字体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相近,但用纸不同;版权页字体及用墨用纸均不同;董恂序文字体不同;总的说来,其纸张品质不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