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事件的后果与影响 在有关中东路事件后果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此事件使日本了解了苏联和东北军的各自实力,导致了日本关东军对苏联的重视和对东北军的蔑视,并加速了对东北武装占领的步伐。支持此观点的史料大都为海外特别是日文资料。主要有渭山生《围绕东支铁道俄支两国的纠葛》(《偕行社记事》第663号,1929年12月);《苏维埃联邦事情》第3卷第8号(1932年8月);神田正种少佐发自哈尔滨的报告《关于苏联邦对东支事件进行宣传及其阴谋的观察》(参谋本部,1929年11月);川俣雄人大尉发自满洲里的报告《东支回收事件(其十三)·西部国境方面赤支两军战斗详报》(参谋本部第二部,1930年1月25日);《在俄支抗争中俄实力的活跃》(《偕行社记事》第666号,1930年5月);《列强苏联邦的军备》(《偕行社记事》第668号,1930年5月);松树知胜《关东军参谋副长的手记》(芙蓉书房1977年版》等。 有的学者认为,在中东路事件这个问题上,张学良最大的失误是选错了敌人。(注:《东北军史》,第152页。)另有学者认为,中东路事件不但助长了日本的侵华气焰,同时“削弱了东北军尤其是张学良反抗外国侵略的信心”。(注:毕万闻:《张学良研究之我见》,《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指出,东北军在中苏战争中的惨败给张学良以很大的刺激和教训,“因此,在面对‘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就不愿重蹈中东路事件的覆辙,而贯彻执行蒋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注:李云峰、王爱萍:《张学良与中东路》,《张学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同泽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日本学者土田哲夫也认为,中东路事件后,“中苏关系的恶化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联俄制日’战略失去可能”。(注:土田哲夫:《中东路事件与日本的反应》,《张学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58页。) 3.关于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学术界对于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一事,历来评价不一。在改革开放之前,否定说是学术主流,即使到80年代,这一观点仍占重要地位。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张学良参加中原大战,表示站在蒋介石一边,是在蒋的收买下采取的;其危害是“使蒋介石得以坐镇南昌,集中力量围剿红军”,“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造成了可乘之机”。(注:常城:《略论张学良将军》,《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6期。)傅虹霖在这个问题上倾向于强调张学良为东北集团谋利的观点,虽然她承认张学良珍惜和维护国家统一,“与一般旧军阀不同”,但认为蒋介石对他的许愿,“也颇使他动心”。(注:傅虹霖:《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第68页。)还有学者认为,张学良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注:赵焕林等:《中原大战中的张学良》,《民国档案》1993年第4期。) 无论是“被蒋介石收买”说,还是“为东北军事集团谋利”说,都是对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持否定倾向的学术观点。目前学界主要利用如下一些资料加以论证。其一,南京方面给张学良提供了1000万美元作为他的军费开支。(注:〔日〕关宽治、岛田俊彦著,王振锁、王家骅等译:《满洲事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页;穆尔给凯洛格的电文,1930年10月16日,美国国家档案馆,893.00/409。)另据李宗仁讲,蒋和阎都曾提供过大量报酬来换取张学良的帮助。李认为蒋给张提供了600万美元现金。(注:见广西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李宗仁回忆录》下册,1980年内部出版,第604-615页。)其二,蒋介石与张学良达成了军事与政治方面的9条协议,张由此得以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并获得了东北军政党务最高权力,以及黄河以北的军务权力,东北建设也受到国民政府全力支持。其三,张学良大发战争财,1930年6月30日、7月9日《盛京时报》对此有报道,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省长公署档案也有相关军火买卖及数额证明。(注:见赵焕林等《中原大战中的张学良》,《民国档案》1993年第4期。)从上述几份材料来看,说张学良调停中原大战是站在东北集团的立场上也不为过。 不过,在80年代后半期,肯定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认定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举的观点,在学术界逐渐流行。持肯定说的学者往往引用张学良当时的函电、通告等文件及演说、答记者问等材料来说明张的动机,并认为,“张学良在制止中原大战的同时,也制止了国内各派军阀的混战”,而这符合他“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平生一贯的主张”。(注:张秀春:《张学良与国内军阀混战结束初探》,《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第160页。)有的学者更指出,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合乎历史潮流,符合民心”(注:路梦辉:《试论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的武装调停》,《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第170-175页。)。有的学者不同意张学良督兵进关,造成东北兵力空虚,为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带来可乘之机的观点,认为,张学良带兵入关“绝不是东北沦陷的根本原因”,张学良盲目听从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才是东北沦亡的内在原因。(注:王希亮:《东北军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之再认识》,《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第184页。)还有学者肯定了张学良的动机,却否定了他的行动,认为张学良“卷进了内战的旋涡,造成了不幸的后果”(注:郑志廷:《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引诱和争取》,《历史教学》1989年第9期。)。 面对学术界出现的全面肯定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的观点,仍有学者继续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新说”“有违史实”;更认为“助蒋并非为东北集团一己私利”的结论“未免过当”。张学良入关是为以张为首的东北集团着想,而不是为民众,目的是“想坐收渔人之利”。(注:毕万闻:《张学良研究之我见》,《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还有学者强调,蒋介石是最大受益者,同时“张学良也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注:赵焕林等:《中原大战中的张学良》,《民国档案》1993年第4期。) 4.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是评价张学良功过的两大热点问题。围绕着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所作所为,学术界一向有不同观点,主要集中在张学良是否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及“不抵抗中之抵抗”等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