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专门从事于张学良研究,在资料挖掘和整理以及论著出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张学良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今后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1.从总体上看,在90年代前,学术界在研究张学良这一历史人物时,主要依据的是回忆史料,许多问题似是而非,说不清楚;90年代以后,随着大量原始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出版,张学良研究进展较快,许多事件的原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当然,目前尚存在着大量难点、疑点需待档案资料解密后才可能解决。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张学良研究还应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对资料本身的研究。第一,应加强对回忆性史料的互证及辨伪工作。许多当事人由于与张学良有特殊关系或与某一事件有连带关系,因此所述事件或有曲解或有隐瞒。再加上年代久远,有些事情记不清楚,造成时间、地点、人物有误,也是平常之事。因此,回忆性史料可信度较低。许多论著由于在资料运用上对回忆性史料不加区别地大量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学术价值,留下不少教训。所以,集中精力从事对以往回忆性史料的互证和辨伪工作,应是一下阶段张学良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其二,继续挖掘史料,除有待国内有关档案公布外,主要应收集日本、美国、俄国等有关档案资料,这方面的潜力仍然很大。 2.过去的张学良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地区,研究人员以东北籍学者为主,有关张学良研究成果的出版和发表也以北方学术刊物为主,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明显地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东北籍学者对张学良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东北人把张学良作为东北一百年来出现的最重要的历史人物看待并不为过,然而,当把这种以地域文化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感情因素介入到学术研究中时,就往往难以进行公正评价。仅以张学良研究会主办的数次大规模张学良学术研讨会为例,在这些学术会议上,确实存在着对历史上的张学良肯定的多,否定的少,学术观点雷同的多,不同学术观点相互交锋相互争鸣的少的现象。第二,从总体上看,在过去取得的张学良研究成果中精品少,粗糙的应时之作多。从发表的刊物上看,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少,在地方刊物上乃至内部文集上刊载的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张学良作为从20世纪中国特殊国情、特殊时代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不仅是全国性人物,更是世界性人物。因此,对这样一位与中国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联系的人物加以重视,并提升其研究层次,对于深化中国近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张学良研究的全国性、学术的规范性,应是今后张学良研究的发展方向。 3.从现已取得的张学良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集中在如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发动西安事变以及东北现代化建设等事件和问题上,而对张学良的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甚少。笔者认为,这些领域在下一阶段张学良研究中应引起学者的关注。此外,张学良对苏联、日本以及中共的认识,他晚年的宗教观等,都有深入探索的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