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分期,认为:分期问题的讨论不要局限于中原,要努力在全国范围内考 察,应当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上掌握一个时期的整体性。提出了封建社会可以分 为四个时期的见解,而分期的标准,应当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身份的变化、农 民阶级身份的变化、民族地区和广大边区的发展变化、中外关系的变化等综合考察的标 准。 --关于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厘清了地理条件决定论和承认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有 重大影响二者之间的界限,提出了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的理 论认识,即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 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地理条件的变化 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关于生产者,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突出了直接生产者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 作用,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直接生产者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的一个方面看待,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之基本理论看待。 --关于生产关系、阶级结构:提出了封建社会中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封建社会阶 级结构的等级以及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中之居于主要的矛盾方面的论点,并 把世家地主、门阀地主、品官地主、官绅地主视为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变化的四个阶段 。 --关于国家职能:全面阐述了国家职能,即国家不仅具有统治职能,还具有社会职 能,认为简单地把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看成是一无所取,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 --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形式:提出了新综合体的理论和框架,阐明了《中国通史》 以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部分结合而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优点,为中国通史编纂开 创了一种新的形式。 --关于中国与世界;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之连续性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作为 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二是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上也未 曾有断裂现象,同时阐述了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 以上这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了本书的理论创新。 白先生在史学上的卓识,远不止于这里所列举的。这里仅就民族史、史学史、中国通 史方面略举数例,概而言之。但仅此而论,我们确可窥见这位博洽、专精、卓识的史学 家的器局和风采。 三、新时期中国史学的一位杰出的建设者 学术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时期的学术,都有它的代表人物。新时期的中国史学也有 它的代表人物,白寿彝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因为:白寿彝先生是新时期中国史学的 一位杰出的建设者。其根据如下: 第一,他同侯外庐、胡绳、刘大年等老一辈史家代表了这个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方向 ,即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问题上,白先生始终是态度坚定的和旗帜鲜明 的。在“文革”刚刚结束后不久,他在1978年的一次讲演中指出: 理论方面有两个问题,一是理解,一是运用。理解上,要求完整地、准确地学习,不 容易。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就是不能离开经典著作的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典作家的意图 去理解当时的论断。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典作家的意图理解经典著作,就不可能完 整、准确。当然这要下更大的功夫。在运用上,往往在理论运用上运用得好,就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要求理论上的发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不要求发展,停滞不前, 让理论僵化,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要有这样的认识,要有这样的责任感,也要有 这样的气魄和信心。这样,对我们提高信心、推动科学发展才有利。如果光是在那里绕 大圈子,没有一点创见提出来,那么,研究工作的意义不大。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指导下,详细占有材料,得出新结论,就是创造性的结论,就是发展。(注:《关于史 学工作的几个问题》,《白寿彝史学论集》(上)第328页。)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白寿彝先生关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进行历史研究的 一个总的认识。在这篇讲演中,他还着重分析了历史上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中外关 系,对于拨乱反正,给人以许多启发。他在1982年和1983年两次著文,较早地对中国马 克思主义史学作了初步总结(注:分别见《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载《白寿彝史 学论集》(下),第639-649;《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载《史学史研究 》1983年第1期。),反映了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历史的科学认识和对其前景的充 满信心。1983年,白先生在《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 的讲演中,进一步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的蓝图和模式,他说: 我们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学的基础上,在对 我们过去的史学遗产的总结基础上来进行工作。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那是 讲它的原理、原则方面。但具体起来,它用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就应该有不同 的特点。普遍真理体现在不同民族的、不同国家的特点里面,二者并不矛盾。(注:《 白寿彝史学论集》(上)第31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