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王先谦与《东华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 吴荣政 参加讨论

二、蒋录记事非常缺略。蒋录载曾案有头无尾,且只著年月,不书日期(记其他事也多如此),更没载钦定为禁书、流传极少的《大义觉迷录》的任何内容。诚然,蒋录据乾隆未修改以前《清实录》和其他资料抄辑而成,保留了某些今本《清实录》及王录中未有的重要史料,有一定文献价值。但其书写作为的是“以备遗忘”,因“信笔摘抄”(26),这就很难保证其宗旨鲜明、体例完整和结构谨严了,故其书失之缺略。它不仅记曾案如此,记其他事亦然。如崇德八年(1643)十二月乙亥多尔衮命梅勒章京俄罗塞臣、参政巴都里率师往黑龙江以北巡防;顺治元年(1644)正月甲午又命甲喇章京沙尔虎达率兵往库尔喀;同年五月壬辰,俄罗塞臣、巴都里和沙尔虎达等凯旋:《清实录》、王录载此三事全同。人们从中可知多尔衮命大将巡防黑龙江以北的概貌,而蒋录掐头去尾留中间,这就无法使人了解其全过程了。又如在《清实录》和王录中可以见到的一些事关重大的史料,象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丙子中俄尼布楚条约,雍正五年(1727)八月乙巳中俄恰克图条约,这些牵涉到中俄边界的重要文件,蒋录却漏载;又象雍正二年五月戊辰年羹尧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奏请《禁约青海十二事》,这些关系到对青海行政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加强清中央对青海管理的重要文献,蒋录亦无。还如始于顺治八年(1651)至雍正十二年(1734)三朝84年的人丁及田地数, 这种经济史研究者必欲知之的数据,《清实录》年年都有记载,王录80年有记载(27),而蒋录只5年有记载,且其中一年的人丁数,另一年的田地数与《实录》、王录异。这就毋怪李慈铭说蒋录记事“往往挂一漏十,有首无尾”(28)。王先谦因“病蒋氏简略”,所以有必要“自天命迄雍正,录之加详”(29),将32卷的蒋录扩增为194卷了。
    三、王先谦节抄《清实录》比较忠实于原文。其所载曾静案,凡《清实录》所有者,除一处较《实录》简略、一处较详外,其他处都与《实录》同。它载其他问题亦如此。象谢国桢先生名作《清初东北流人考》论顺治至雍正朝因文字狱谪戍东北,并对东北开发作出巨大贡献的士大夫,15次征引王录,却未征引蒋录和《清实录》(30)。我曾以此15条资料一一查对《清实录》,《清实录》所载皆与之相同;一一检对蒋录,蒋录所载与之一条同,六条简略,八条无。再次说明王先谦节抄《实录》忠实于原文,而蒋录节抄非常漏略。然而王节抄《实录》是有取舍原则的。若对读王录与《清实录》,就会感到他除了“去其例行之祭祀等条”外(31),最突出的还去掉了《清实录》中比比皆是的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烈妇、烈女之类的记载。足见他编纂《东华录》时,对材料的去取,有一定的别识心裁。
    四、王录还保留了《清实录》未有的资料。如本文表列的曾静案的有关史料,王录就比《清实录》多出六千六七百字。也就是说王录披露的关于清王室内部争权夺势的史料,即它所保留的清廷明令禁止流传的《大义觉迷录》中有关雍正帝声辩皇位继承问题的上谕的部分文字,奉天本《清世宗实录》概未收录,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曾静遣徒张倬(即张熙)投书案》也未收录。至于孟森说:“欲引《实录》而文为(王氏)《东华录》所有者,宁取《东华录》”(32),就某些地方而言,此话是对的,但就整体而言,此话就未免偏激了,因为王录毕竟晚出而简,《实录》早成而繁。
    3
    首先,拟讨论谢国桢先生说的王录清初部分“依据乾隆以后改本《实录》,事实已多不足据矣”(33),即《实录》、王录开国部分没什么价值。确实《清实录》再修三修,多在修改满族与明朝关系、清初陋习、清室内部权力之争方面,史料价值受到影响。但不少专家就据今本太祖、太宗、世祖实录和王录天命至顺治朝部分史料研究清初历史,谢先生《清初东北流人考》便8次征引顺治朝王录的资料。 近读王录,看到王在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年号下一一注以明万历、天启、崇祯年号,《清实录》没注,蒋录注的少、不注的多,这说明他不赞同什么正闰之说,只存历史真相。再者,他以《开国方略》、《通鉴辑览》、《本纪》、《圣训》等资料,对天命至崇德时期的史实、地理、典制进行夹注不下50次,对满族人名、东北地名不同音译的注释更是比比皆是。显然这对研究者是有益的。另外,王录这部分资料的细微之处也有胜过《实录》和蒋录的地方。如王录天聪九年二月戊子载皇太极谕刑部,命汉官为其筹划攻取北京方略,依靠汉官与女真贵族作斗争,说“我国贝勒及诸姑格格等皆以贪得为心”,蒋录无此条,《太宗实录》虽有,却缺“及诸姑格格”五字(34)。又如王录顺治元年四月戊寅清诸王等各率精兵出击,遇“唐通马兵数百人于一片石”,蒋录载此但简,《世祖实录》载此却缺“于一片石”四字(35)。这是清史研究者应该注意的。
    其次,拟讨论郭松义说的,王录“确实也编进了《实录》所缺载的资料”,如“咸丰年间铸造大钱事,《实录》无而王录有,等等”(36)。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曾仔细比较过《清实录》、潘录、王录所载清朝廷、各直省、甚至某些总兵铸造铜铁大钱,使用大钱之弊和打击私铸大钱的60多条史料,可分为:潘录有而王录、《实录》无;潘录、王录有而《实录》无;《实录》、王录有而潘录无;《实录》、潘录有而王录无;实录有而潘录、王录无;三录均同六种情况。总的来说,三录同加上王录、《实录》同而潘录无的史料占绝大多数,然而却未见王录有而《实录》、潘录均无的史料。为省篇幅计,且以吴晗《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币制改革》一文为例。吴文征用潘录15条资料(37),据我们查对,这些资料三录所载均同的有9条(其中3条谈到行使大钱事(38)),潘录有而《实录》、王录无的4条(39),潘录、王录同而《实录》无的1条(40),潘录、《实录》同而王录无的1条(41)。可见金毓黻说:“潘颐福别撰《咸丰东华录》69卷,又在王录之前而不如其详”(42)。一般说,此话是对的,但不够严密,因潘录也有多出《清实录》、王录的资料。因此,研究咸丰一朝历史,对读《清实录》、潘录和王录是有必要的。
    由于清列朝“《实录》、《圣训》告成之后皆藏之金匮石室,廷臣罕得见者”(43)。自王先谦陆续私抄《实录》等,《东华录》得以逐渐刊行并广为流布,当时《清实录》并未传出,学者只能从王录中略知清代之事;清亡后,《清实录》虽稍有流传,但抄本过少,常人无由得见,仍不能舍《东华录》而窥见有清一代历史轮廓;待《清实录》1936年印行后,因自太祖至穆宗共3758卷(序例、目录、进实录表尚不在内),部帙过大,624卷的王录则便于翻检。所以王录历来受到专家们的重视。试观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清史讲义》和郑天挺《探微集》之解放前后论清史各文,引用王录资料不仅远比蒋录为多,且亦多于《清实录》。究其原因,当系王录比蒋录详备远甚,节抄《实录》忠实,并间有多出《实录》的资料,翻检又比《实录》为易的缘故吧。总之,王录在今天仍不失为一部有用之书。
    最后,当指出王录存在的三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