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年)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对他的历史 认识思想及其特征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他主张一种民族文化生命史观,认为心性道 德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本体,历史在本质上是一民族文化生命的生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 儒家所说的自然与人文,即天人合一(亦称理欲合一或性道合一)相互作用的产物①。受 这种历史观的决定,他对认识论的阐述不仅与历史认识论相联系,实际也是围绕历史认 识论而展开的。他又把历史学视为人文学的基本,说:“自然科学基本在数学,人文学 基本则在史学”[1]。因此,他对人文科学认识的阐述实质上包括历史认识的内容;同 时从其历史认识论的总体和本质特征而言,亦可称之为人文的历史认识论。本文将对他 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作一梳理和评析。 ---------------------------------------- 注释: ①参见徐国利《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 一、心与精神及其“体用不二”性 钱穆承认认识论探讨的基本问题,即认识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他说: “知是所知能知相接而成”[2]。“所知”是主体认识的对象,进入认识过程便是客体 ,“能知”是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认识能力及其方法,“知”便是“所知”和“能知”作 用的过程与结果。但是,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方法与认识客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相 互作用关系,或者说,这种相互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史学家对此会有不同的、乃至截然 对立的看法。钱穆通过对心与精神的形成、性质与功用的分析,说明了人的认识具有“ 体用不二”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即心和精神既有认识的功能,又是认识的对象,“所 知”和“能知”是合二而一的。而这正是人的认识对象和功能的自然超越性,即人文性 。 钱穆认为人类认识能力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样只有知觉,人的认识 能力--心是从动物的知觉进化而来的。然而他更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和方式在形成后有 超越自然属性及其本能的一面,即人心不仅能觉知外在的物质世界,还能向内觉知自身 ,亦称非精神界。他说:“人的知觉,是和外面物质界接触而生。但知觉成为印象,积 存下来,而心的知觉,却渐渐能脱离了物质界之所与而独立了,能不待和他们接触而自 生知觉了。”“知觉是由接受外面印象而生,心则由自身之觉证而成。所以在动物的知 觉里面,只有物质界,没有精神界。”[3]而精神(界)这一能被人的特有知觉--心所 觉知的对象则是非物质性的。物质是可见、可闻和可触摸的,精神与物质相对,是不可 见、不可闻和不可触摸的,“只有用人的内心的觉知与经验。……而只可人的内心觉知 来证验的东西,这一东西,就其被知觉者而言,是非物质的,就其能觉知者而言,也是 非物质的。”[3] 钱穆说,精神不仅是心所知觉的对象,还是心这一高级知觉的产物。心通过语言和文 字,能把对外在物质界知觉所产生的印象加以保留,产生回忆与纪念,进而形成精神。 他说:“语言的功用,可以把外面得来的印象加以识别而使之清楚化深刻化。而同时又 能复多化。……文字又是语言之符号化。”[3]由于有了文字符号,心的功用越来越长 进;人类用声音(语言)来部勒印象,再用图画(文字)来代替声音,有语言便有心外的识 别,有文字便可有心外的记忆。换言之,即是把心的识别与记忆功能具体化和客观化为 语言文字,“因此我们说,由知觉(心的功能之初步表见)慢慢产生语言(包括文字),再 由语言(包括文字)慢慢产生心。这一个心即是精神,他的功能也即是精神”[3]。语言 和文字不仅产生了精神,也产生了思想。他说,语言和文字使人能够记忆,有了记忆便 有了思想,“记忆是思想之与料,若你心中空无记忆,你又将运用何等材料来思想呢。 人类的思想也只是一种心上之默语,若无语言,则思想成为不可能。”[3]这里所说的 思想,既是指人心或精神,又是指人心或精神具有的认知能力,所以钱穆又把思想说成 是“精神界的心”。在这里,心、思想和精神的内涵是相同和一致的。由此可见,在钱 穆看来,心通过语言文字逐渐脱离自然性的知觉而成为人文性的心的过程,便是精神这 一被认识对象形成的过程,这样心和精神便合一了。一方面,“精神只存在于人类之心 中,就其能的方面而言,我们常把人心与精神二语混说了,这是不妨的。”[3]这就是 说,非物质的精神具有了心的功能,精神不仅是觉知的对象,它本身也有觉知的能力, 即“能的方面”,精神便是人心。另一方面,当自然的心(也称“生理学上的脑”)进化 为人的心,即精神界的心,此心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精神性,心亦成为精神了。钱穆又说 ,心具有超自然的非物质性,即精神性,在于它不属于个体私有而属于人类共有。他说 :“因其是超个体的,同时也是非物质的。”“人类的脑和手,属于生理方面物质方面 的,可以分你我,人类的心,则是非生理的,属于精神方面的。在其本质上早就是共通 公有的,不能强分你我了。明白言之,所谓心者,不过是种种记忆思想之积集,而种种 记忆思想,则待运用语言文字而完成,语言文字不是我所私有,心如何能成为我私有呢 ?只要你通习了你的社会人群里所公用的那种语言文字,你便能接受你的社会人群里的 种种记忆和思想。”[3]这不仅指出了人文界的心所以具有精神性及心与精神合一的原 因,也阐明了心与精神的社会历史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