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文史通义》:传统史学后期的理论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陈其泰 参加讨论

一、探索二千年史学的演变
    在中国史学史上,自孔子起,就提出“史义”的问题。但从理论上对“史义”着重进行阐述,章学诚实为第一人。《文史通义》把对史学发展的总结检讨推进到新的阶段,达到了更加深层的认识。其标志是:特别重视从“史义”,即观点、内容着眼,总结史学发展的利弊得失。《文史通义》的写作目的,就是为挽救史义被淹没的严重积弊而作。对此,他说得很明确:“获麟而后,迁、固极着作之能,向、歆尽条别之理,史家所谓规矩方圆而谓也。魏、晋、六朝,时得时失,至唐而史学绝矣。其后如刘知几、曾巩、郑樵皆良史才,生史学废绝之后能推古人大体,非六朝、唐、宋诸儒所能测议。余子则有似于史而非史,有似于学而非学尔。然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作也。”①史义被淹没,便是“史学废绝”。因此他大声疾呼:由于长期因循保守的风气盛行,史家的别识心裁和创造力被窒息,造成了史学的灾难。史学要存在、要发展,必须恢复并发挥“史义”的指导作用。把“史义”、“史识”作为决定史学存亡兴衰的关键问题来论述,这是传统史学后期理论探索的显着特点,比起《史通》来是重大的发展。
    章学诚以纵贯的眼光分析了几千年史学的演变。他认为,史学是发展进化的。由《尚书》变为《春秋》的编年体,由编年体到纪传体,都是史学的重大进步:“《尚书》一变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纪传体本是三代以后之良法,司马迁发凡起例,具有卓见绝识,纪表书传互相配合,足以“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具有很大的包容量。又因为司马迁对体例的运用能够灵活变通,不愧为撰述的典范。加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各有心裁家学”的上乘之作。降而《晋书》、《隋书》、《新唐书》等,“固不出于一手,人并效其能。”所以能够修成有价值的史书。后来的修史者墨守成规,不知根据需要变通,结果史才、史识、史学都反过来成为史例的奴隶,“斤斤如守科举之程式,如胥吏之簿书,繁不可删。”“纪传体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杂体猥,不可究诘,或一事而数见,或一人而两传,人至千名,卷盈数百”,“溃败决裂,不可救挽,实为史学之河、淮、洪泽,逆河入海之会,于此而不为回狂障隳之功,则滔滔者何所底止!”以上论述集中见于《文史通义》《书教下》、《史学别录例议》、《答邵二云论修宋史书》等篇。这些论述,相当中肯地总结了中国史学演变的主要趋势。尤其是,章学诚指出由于后代修史窒息了史家的别识心裁,造成祸患无穷,更是打中了传统史学后期严重积弊的要害所在。
    章学诚认为,要挽救后代修史这样严重的弊病,就必须明确和贯彻史义对史事,史文的指导、统帅作用。正象迷路的人,为了找到正确方向,必须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一样,章学诚要求返朴归真,回到对史学创始时期加以分析。如他所说:“经为解晦,当求无解之初;史为例拘,当求无例之始。”②书中反复地以孔子修《春秋》为例,论证“义”对于史书的决定作用。在《答客问上》篇中,他以“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为重要命题,分析“史义”的作用,不仅用来剪裁材料、删削文字,更重要的是“推明大道,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这样才能撰成一部有观点、有特色的史书。强调“史义”即史家的观点、见识对史书的决定作用,这是章学诚在理论上的重要建树。
    章学诚探索史学演变的又一重要理论建树是,他独创性地把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史籍,直截了当地区分为“撰述”和“记住”两大类,也即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他说:“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③“撰述”居于较高层次,它体现了高明的史识,扶择去取,灵活变通,对历史作出阐释,帮助人们预见未来。“记注”则居于较低层次,它的任务是汇集丰富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体例,兼备各方面的记载。章学诚这种崭新的独创的分类法,突出地说明历史家的见识高低决定了史书不同的价值。同样体现这一指导思想,他在别的地方具体的提法略有不同。在《报黄大俞先生》一文中,他又用“着述”与“比类”对两大类加以概括,指出二者相辅相成,“本自相用而不相妨害”,“盖着述譬之韩信用兵,而比类譬之萧何转饷,二者固缺一不可。”④其标准,同样以是否体现了“史义”、“史识”来衡量。章学诚认为史部着作中能称得上“史学”者是不多的,而更有意义和更加需要的正是“史学”。所以他曾一再强调区分“史学”与“史考”、“史选”、“史纂”之间的不同:“整齐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⑤只有贯串了“史义”“史识”作为指导,才能称为“史学”,否则,只能属于较低的层次。章学诚反复申述这一点,正是对忽视“史义”的“积学之士”和“能文之士”的严肃批评。
    章学诚探索史学演变的卓识,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不同史书体裁的特点和作用的评析上。一是他主张撰修通史,称赞郑樵“慨然有见于古人着述之源”,“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成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⑥他所讲的“通史家风”,总结了自司马迁以后通史修撰的成就,揭示出中国史学上一个优良传统。二是对于晚出的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有精当的评论。他说:“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⑦而这种优点正好补救纪传体后期出现的严重弊病。三是对纪传体中几种体裁的不同作用和互相配合,有中肯的论述。《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中云:“史部要义,本纪为经,而诸体为纬,有文辞者曰书曰传,无文辞者曰表曰图,虚实相资,详略互见。”这是讲几种体裁互相配合的作用。《礼教》篇中认为史志体来源于《周礼》,应以《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榜样,做到能记载大量史料,又“典雅可诵”,也都是针对后代史书的缺陷而发。四是他重视史表的作用。章学诚认为,恰当地使用表,可使“文省事明”,避免“文繁事晦”。他设想纠正后代史书人物繁多的办法,是用人物表与列传配合。做到:“人分类例,则列传不必曲折求备;列传之繁文既省,则事之端委易究。”那么象马班那样的名着就有重新产生的可能。⑧
    在探索几千年史学演变和辨析体例的基础上,章学诚针对传统史学后期的严重弊病,提出了改革史书编撰的方向。总的主张是:“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⑨。并且提出过两种设想:一种是设立包含多种内容、具有多种功能的“传”,可用来记人,用来记事,用来代替书志;一种是采用“别录”,在全书前面标出一个时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将有关的篇注明。其主张,详见《书教》篇和《史学别录例议》。
    这是章学诚很大胆的设想,实是综合了他一生辨析体例的真知灼见。他将表面上似乎不相干的两大体裁打通了,让它们互相补充。既保留了纪传体范围广阔,兼备几种体裁,包容量大,可以反映社会各方面情状的优点;又发挥了纪事本末体线索清楚,起讫自如,记载方法随着历史事件的变化而伸缩变化的优点,而用来补救后期正史体例庞杂、历史大势难以贯通的弊病。因此是在史学发展上打开了一条新路。章学诚的见解,很符合近代史家探索的需要:既要求史书反映历史的主线清楚,又使它能囊括丰富的内容。本世纪初年章炳麟曾计划撰写《中国通史》,当时他已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立场,撰写通史的目的,一是为了用进化论解释历史,二是为了振厉士气,鼓舞斗志。他苦于找不到可以表达这种进化论观点的通史体例,最后在章学诚的论述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认为他改革史书编撰的办法,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尔也。”⑩
    总起来说章学诚探索史学演变的各项主张,共同贯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重视“史义”、“史识”。刘知几所论述的主要问题则是体例的运用,虽也讲到史识而未着重论述。章学诚本人曾概括两家的不同特点:“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着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11)强调“史义”,是章学诚史学理论探索的特点,比起刘知几是大大前进了。不过,章学诚的观点与刘知几仍是相联系的,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并非截然两途,章学诚对于彼此不同是强调得过分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