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试论“明《易》道”在《史记》研究中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李叔毅 参加讨论

对《史记》的评价不应低于《水浒》和《红楼梦》。司马迁在民族文化、学术史上的地位不应低于施耐庵和曹雪芹,而现在学术界的研究、纪念活动,后者远比前者热闹。这是不正常的。常此下去,会使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失掉宏观控制。《史记》之所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因为它内容博大精深语言简古质朴,猎谈资助消遣者不爱读,普及率低;其次因为我们还有旧的教条主义框架的影响。认为它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不利于实事求是的评价《史记》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大家公认,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块里程碑,其所创之义例,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尚罕有大的突破。人们皆知《史记》为中国第一部通史,实际它还是中国第一部全史。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确无愧于一个“全”字。如果说孔子是中华民族文献整理工作的鼻祖,司马迁应是以“原始要终,见盛观衰”为职志的中华民族通史、全史的鼻祖。炎黄子孙都常以“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在全世界面前竖起大拇指,如果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司马迁《史记》这个最早最大的历史文化宝库那是很不合理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做很多的艰苦工作,本文试图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说明有关上述问题的一个侧面。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不是“圣贤驰骛而不足”,而是“庸夫高枕而有余”,他不可能也不需要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拼搏中立汗马功劳。凭他的光辉家史,完全可以靠交际逢迎争取逐步升迁,而他却要利用公余时间写《史记》。在顺境中他付出了艰辛劳动,“细绎金匮石室之书”,“东渐南浮”;在逆境中,在“下蚕室”之后,他忍受着愚夫愚妇也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而苟全性命于当世,其卓绝的信心和毅力仍然来自要完成《史记》的著述工作。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只要对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有个实事求是的认识,也就容易评价《史记》一书的意义了。
    有的同志说,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通古今之变”,这不全面,而且是舍大取小,舍“道”就“器”。因为其前还有一句话:“究天人之际”。这句话讲的是世界观问题,是理论基础。或以为“究天人之际”的“天”指天帝。这不妥,因为司马迁并不相信天帝,这有《项羽本纪》、《伯夷列传》等篇可证明。八书所记那些似乎很玄的问题也可以从侧面作证明。司马迁所说之“天”应是苟况《天论》之“天”,也就是《易》道中之“天”,这两种书中的天都不指天神而指自然规律,其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逻辑铁则”相同。“究天人之际”就是探讨自然规律是如何支配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的,这是他“原始要终,见盛观衰”的理论基础。
    有的同志说,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就是“继春秋”:“他从为封建地主阶级制定道德纪纲的立场出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要象孔子作《春秋》那样,显示褒贬和爱憎。就是‘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因为是非、善恶、贤不肖等等,都是有阶级内容的,他的标准只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即统治阶级的政治道德标准”。(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119页)。 这种见解也有商榷余地。且不说把自幼“耕牧河山之阳”的司马迁的地主阶级立场突出到那种程度是否恰当,单就把《太史公自序》所陈作《史记》目的砍头断臂又裁去下肢,只抽出中间的四分之一来作论断,这显然是断章取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读《史记》及有关资料,应该承认司马迁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他不甘心碌碌无为虚度此生,他不屑于阿谀权贵苟图荣宠。他以有光荣的祖先而自豪、他深怕自己有辱乃宗。他的为人处事准则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他自己定的作人样板是周公;他之所以定周公为样板,是因为周公“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爱及公刘,以尊后稷”(《自序》)。从此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家族有崇高而坚厚的责任感。这是他不畏艰辛,含垢忍辱坚决完成《史记》著述的动力之一。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又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借助他自述的写《史记》的目的来评价了。
    司马迁写《史记》是目的明确、观点清楚的。《太史公自序》中对每一篇的目的都有具体交待。在各《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的序言、赞语中。都更清楚地亮明了他自己的作意,文繁不赘。不特此也,他写《史记》还有纲领性的总的目的观点,这些总的目的观点,都和各类各篇的目的观点互相协调,互为补充。从中可以认识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态度。
    大家公认司马迁写《史记》是因物赋形“口无择言”,因而他对目的的表述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举例来说:
    “述往事,思来者”是其一;
    “原始要终,见盛观衰”是其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其三;
    “绍明世,明《易》道,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是其四。
    上述诸例,因其所从入之角度不同,看来是四。而就其实质含义而言,仍须归而为一。所谓“述往事,思来者”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看看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所谓“原始要终,见盛观衰”,就是要认清中华大地社会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变化发展的轨迹,从中找出治乱兴衰的原因,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切实的经验教训。相比之下,下面这段话,总家事、国事、天下事于一体,阐明艰苦恣睢以著《史记》的用心,最为明切,最为具体,最为严肃认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