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
在明清时期,无论是从灾害发生的几率,还是从灾害给灾地社会经济所造成的长期性破坏来看,水患都毋庸置疑地排在江淮地区(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大别山以东、黄海以西的广大地区)诸灾种的首位,而旱灾是仅次于水灾的一个主要灾种。[1] 每逢洪水为灾,往往是“冲隄防,坏城郭,没田舍,民饥饿漂转以死者,道路相枕”。[2] 每次大范围的旱灾来临,常常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频发的水旱灾害给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陷入停滞-恢复-再停滞-再恢复的恶性循环之中。 关于江淮多发水旱灾害原因,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系统地加以探讨。不过,前此学者在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论及淮河流域、黄淮、长江下游、安徽、江苏、苏北等区域的灾害成因时,部分地涉及了江淮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分析。① 然而他们注重地形、气候、水系和黄河夺淮自然力的比较多,对社会经济因素注意不够。尤其是对明清时期江淮的人地关系、农耕社会发展阶段和水事矛盾等社会经济因素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而这是关系自然灾害发生时会否成灾、成灾大小和减灾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江淮多发水旱灾害的原因作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当代江淮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有所启示。 一、易发灾害的地理因素:过渡性的地形、气候、水系 江淮地处天下之中,属东亚季风区,地形、气候、水系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地形的多样化、降水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布的不均匀,以及水系上地处江、淮大渎之尾闾,加上南宋以来黄河夺淮,古人说的“四渎”有三渎以江淮为归宿,如此复杂的自然地理因子组合在一起,使得江淮屡遭洪魔旱魃的袭击。 (一)从地形地貌看,江淮地区地形类型多样,平原、冈地、山地、丘陵皆有,它们都是造成江淮水旱灾害多发的重要因子。 西部大别山地坡度大,花岗岩、片麻岩为主的母岩上风化发育的土壤土质粗松,所以蓄水、滞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就比较脆弱,如六安北属淮南阶地,西属大别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洼下,不堪久雨,雨则所在为陂塘,禾且渰死”。[3]128 中北部江淮丘陵土层虽较深厚,但由于它既向南、北两面倾斜而又有岗冲起伏,土质粘重,下有粘盘,大气降水难以滞留和下渗,地下缺少良好蓄水层,地表及地下水均感缺乏,尤以高程较大的东段为重,易形成干旱灾害。如六安东部属江淮丘陵岗地,“不堪久旱,旱则一望炎炎,陂池尽涸,无涓滴之濡”。[3]128 北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平原,丘陵岗地在其中只是孤岛,洼地平原却是主流,所以它的最大特点是地势低洼,汛期常有洪涝之虞。接连沿淮洼地和阶状平原的是洪泽湖盆地,遇河湖盛涨时,湖盆低谷往往遭淹没,清代李应珏就认为地处湖盆的泗州“地多洼下,且系沙土,旱潦均易成灾”;[4]173 盱眙“北乡沿淮与五河接,夏令辄遭水涨,横八九十里,纵近十里;极北即新丈出之西滩。得地五千三百余亩,盛涨即没,只种豆麦”。[4]175 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平原主要由安徽和江苏境内镇江、扬州以上江段北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北岸平原组成。其中,安庆谷地平原是夹峙于皖西山地和长江之间的狭长平原,其间湖泊众多,多筑圩成田。但由于长江在此段多有摆动,且近代地壳的下沉,使得望江、安庆、怀宁、枞阳、桐城一带的圩田常受洪灾。和无平原,位于铜陵以东的长江北岸,即和县、含山、无为一带,主要由一些阶地和河漫滩组成。阶地蓄水能力有限而易旱,河漫滩则由于地势十分低洼,大部分海拔在8米以下,部分地方仅有5-6米,每遇长江汛期,洪涝威胁特别严重。如清人就认为“(无为)州东南泽农十之七,其西北山农十之三”,“山忧旱,泽悯雨”。“分秧后,莳艺如绣。然涧谷无堰闸,旬余不雨,山民望霓而叹矣。霖雨甚,山洪暴发,蛟水奔泷,兼大江潮涨,泽民抢救圩堤,昼夜洵懼,桔槔声连数十里不绝。”[5] 长江三角洲北岸平原地势也低,海拔一般在3.5米以下,有些地方仅2-3米,江水若受潮水顶托,就容易被洪水淹浸。 江淮东部地区为江淮平原和滨海平原,江淮平原位于今天的苏北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之间,西与江淮丘陵岗地的东缘相接,东到串场河一线。滨海平原,在串场河以东,北起射阳河畔,南达东串场河。以里下河平原地势最低,且形如锅底,周边高中间低,这种“锅底洼”的地形特征使得里下河地区排水极为不畅,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水盆”。 (二)从气候① 看,江淮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的北缘,在季风气候条件下,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简称副高)的位置、强弱及其随季节变化的早晚等因素的影响,加之靠海、地形等因子的配合,使得江淮地区水旱灾害频发。 冬季,副高位置偏南,它的主体位于热带洋面上。这样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而干燥的冷空气控制江淮一带,造成此时江淮雨水稀少的局面。 春末夏初,副高位置发生跳动,西南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常在江淮交绥,构成了“梅雨锋”,使该地区进入一年中最为明显的多雨季节,即梅雨期。在异常的梅雨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而位置偏南,江淮上空的梅雨锋相对稳定,所以暴雨多、雨量大、雨区广、雨时长,易形成十分严重的局部洪涝。持续20天左右以后,同高空西风急流再一次北跳相联系,副高再一次北跳,江淮受到副高的相对稳定的控制,梅雨期结束,进入了炎炎夏季。此时要是无台风影响,或无高空冷平流南下,或无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影响,则本区就基本上缺乏大面积降透雨的条件,江淮丘陵会形成大范围的干旱。 梅雨过后,副高北抬,海上台风活动频繁,路径偏北。当台风深入江淮中西部时,如果发生打转、停滞,并有弱冷空气配合,大别山区和苏皖交界的滁县、来安、嘉山和盱眙四县的浅山区,因高大山系阻挡了暖湿气流前进,降水丰富,从而成为降水高值区,形成暴雨中心。受台风影响最大的是东部近海地带,一般最早的在7月,最迟至10月,7-9月是台风的集中期,这一时期的台风占台风总数的84%,8月上旬到9月中旬最盛,占总数的56%。“海中之潮日起落,每到秋来辄大作。年年七月八月间,风头鼓浪如山岳”[6] 一诗就是江淮地区东部台风活动规律及其所引起的风暴潮灾害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