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由同盟会和陈其美所能直接指挥领导的只有中国敢死团在上海的100余人[14],以及由张承槱、刘福彪指挥的会党武装(关于会党武装的人数,张承槱说有3000多人。台湾学者一直都在引用这一说法,但笔者认为这是张的夸大之词,不足为凭。据现在史料看,张承槱、刘福彪所能动员的会党分子在100至200人之间)。实力最弱。 通观上海光复的史实采看,应该承认,军警所起的作用最大。自然,掌握了军警的李燮和功劳最大,这点应无疑义。熊月之也认为:“江南制造局被攻克,标志着上海起义的成功。江南制造局是打下来的,靠三支武装,反正以后的军警,商团,会党。三支武装在攻打制造局战斗力作用各不相同,但实力最强、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军警。如果论功分权,沪军都督这个宝座未必轮到陈英士。但是,在1月6日推举沪军都督时,刘福彪那颗手榴弹定了乾坤。”[15] 三李燮和为何未能当上沪军都督 按照一般的原则,在上海光复中,功劳最大的光复会领导人李燮和应当出任沪军都督。但最后角逐的结果,李燮和首先被排挤出局,这又是何故? 当时上海是江苏省属地,非省会所在地。按已有的惯例,各属地先于省会城市而光复的一般称军政分府。上海光复后,是成立军政分府,还是立都督?光复会、同盟会、上海绅商在要不要立都督的问题上是有分歧的。 李燮和在《光复军事略》说:“燮和以事机虽顺,战争方始,乃专注意兵事,组织总师司令,预备添招军队,光复江宁,徐图北上。而陈其美、李平书等主于上海推立都督,燮和以为都督兼任民事,不宜分裂江苏统治之权,与陈其美等议异。”[16](102)上海光复后,李燮和以上海临时总司令发号施令。 但同盟会方面的想法与李燮和不同,在上海起义之前,同盟会中部总会就已开始酝酿新政府的人选,并且预先作了任命。任命李平书为民政总长,伍廷芳为外交总长,沈缦云为财政总长。同盟会预先任命的李平书、伍廷芳、沈缦云都是上海最具有影响时局的人物。 李平书,晚号且顽,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上海起义前,身兼江南制造局提调、中国通商银行总董、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上海商团公会暨全国商团联合会会长等,其执掌的上海自治公所,“实际上已成为地方性的权力总机关”,同时他还掌握着商团武装。武昌起义后,李平书在陈其美的影响下开始倾向革命,并参与上海起义的筹划。 伍廷芳,号秩庸,生于新加坡,曾留学英国。清末多次出使海外,历任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交部右侍郎等,是富有经验的外交家。辛亥革命时适寓居沪上,赞成共和,而上海为通商巨埠,华洋杂处,“外交重任,尤关全局”。事隔多年之后,李平书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特别指出:“此一著实为紧要关头,当日若非伍先生出任外交,各领事未必承认。”[17] 沈缦云,原名张祥飞,江苏无锡人,因入赘上海沈家,遂改为沈懋昭,字缦云。上海起义前为信成银行经理、中国国民总会会长、同盟会会员,在筹集革命经费、沟通革命党人与地方绅商关系等方面贡献颇多。 毫无疑问,由李平书等出掌新政权的民政、外交、财政,对于扩大革命声势,确保起义胜利和稳定胜利后的局面,都很有必要。李平书等人的实际地位、社会影响和政治态度,决定了他们确是新政府的合适人选。就此意义上说,预先作出任命以相邀约,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同盟会中部总会并非上海起义的唯一发动者和组织者,陈其美未与光复会商定就抢先借托军政府的名义独自作了任命,显然还包括营造氛围,以示权力所归的意思。 一方面是李燮和不同意在上海立都督,一方面是同盟会和上海绅商都不想让李燮和来当这个都督。于是就剩下同盟会和上海绅商争夺上海都督的宝座。 上海光复当天,李平书即召集地方绅商和团体代表于南市教育会开会,商议组织军政府及其人选。这次会议,光复会的人员被排除在外。章天觉回忆说:“有人提议李燮和兼摄都督事,以党人沪绅李平书为最力。犹记李平书之言曰:‘上海光复,为响应武昌首义之第一声,亦可云次义。上海虽属江苏省之一部,然为东南大都市,中外著名,商贾云集,交通便利,沪宁杭火车直达,又淞沪支路,寅发卯达,军事上极为利便。吴淞炮台,更为江防海防要塞,必具有军事学识雄才大略者坐镇其间。况苏州金陵均尚在清吏之手(时程德全尚未举义),非有大员不足以资号召。李燮和同志为湘军后裔,现奉武昌军政府派遣为总司令,以之坐镇,必能号召中外;况此次来沪游说沪军营制造局兵士巡防营,厥功甚伟,人地声誉,均极相宜。清营士兵,多系湘籍,以之坐镇,决不致误’云云。言未毕,王钟声抗言:‘上海光复,非李燮和一人之功,诸同志已先李而奔走。陈英士先生因李来沪多日,未得端倪,愤而以身许国。昨日偕高子白二人单独往说张子珩归附。原冀动以大义,不烦一兵一矢。不图张士珩不知顺逆,将陈、高两君拘囚,致激起同志愤怒,纠集发难。赖孙逸仙先生声威,一鼓而克上海。此皆居沪诸同志之力,李君何功之有?若非陈英士先生为国,以身陷阵,恐今日在座诸君,尚呻吟于满人官吏淫威之下,惊心动魄,准备为俎上之肉。况此次攻打制造局、道台衙门各役,李燮和均不在场。事前亦不能觅其所在,岂可贪天之功。鄙人之意,如上海不须都督则已,若需要都督,非陈君莫属。苟举非其人,余决以身家性命掷之’云云。蒋介石、刘福彪、王季高大声疾呼,‘请陈其美同志担任都督’!众面面相觑。盖刘福彪呼啸时,犹频频以手抚枪;王季高亦以手探西服裤袋,似探枪者,颇类古人之所谓按剑也。众无言,……”[7](158) 当天的会议决定推举李平书为民政总长,陈其美为军政长,吴怀玖为民政长,穆抒斋管警察,王一亭管财政,葛尚聪为审判厅长。但临近散会时,刘福标站在会议厅当中,摸出手枪往桌上一拍,说:“上海与中国全局有关,武昌起义,选出鄂军都督,声望不小。陈其美昨天吃过大苦头,现在给他一个军政长,太不公平,不足以响应起义。……应该组织都督府,要陈其美做都督。”[18](328)会议不欢而散,只好改日再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