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论李燮和与辛亥上海光复(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娄底师专学报》 张学继 参加讨论

李燮和自述经过说:“九月十六日,陈其美为沪军都督,诸营士兵大哗。燮和鉴于大局危迫,亟为极力开导,并商由陈其美出银犒之,众始定。十七日,燮和即将陈汉钦等旧营及制造局所存军储一概移交其美,而自率新募敢死队开往吴淞,即借吴淞为练兵地点,并约商陈其美分济军械,且量力代筹军饷。於时,黄汉湘等已组织吴淞分府于复旦公学,比燮和至吴淞,见有吴淞都督李告示遍贴街衢,燮和乃复与黄汉湘等约,取销都督名义,并宣告本分府承认武昌军政府为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兼承认苏州军政府口江苏全省政府。所有地方民政外交事宜悉仍旧制,划归江苏都督统辖。即以黄汉湘等假复旦公学所组织之吴淞分府为办事之所,凡属分府需用公款亦由江苏都督支销。任杨承溥为民政,燮和兼以衔领之,而另组织光复军总司令部于中国公学,燮和自领总司令长,任黄汉湘为副司令,朱廷燎为协统。於时章炳麟、陶成章前后皆至吴淞。成章关怀桑梓,别去经营浙江军务。炳麟为燮和规划进兵方略,筹助军饷。内部建设稍完,燮和以黎天才素名下知兵,其部亦皆思得旧主,遣徐占魁等招之,拔为协统,其部下皆加给半饷,而天才亦自慷慨发舒【抒】,毅然以攻克江宁为已任。时宁方苦于清兵之暴虐,士民呼号,请救急电交驰。于是苏浙镇江遂有联军攻宁之议。燮和因黎天才所统济军精卒原额不足千人,其他新旧营队未经战阵,因督令徐占魁等日夜训练,计自司令部成立二旬之间,练成军队为步兵六营、女子卫生侦探兵二队,又前由上海遣王萼募来台州先锋兵二营,合之整顿,吴淞原有之军,约成一镇。时当鼎革之初,沿江盐枭乘间出没,淞民一日数惊,除以一协镇守吴淞及分驻崇明、狼山、福山,令朱廷燎等随时防剿枭匪外,余皆陆续开赴上游,为补崇【充】黎天才攻守之军。而王文庆、尹维俊前由上海赴浙江招募敢死军千余人,于光复杭州该军尤为出力,旋因联军议起,该军亦遂开赴苏地,独立于浙军光复军间,约与黎天才为犄角之军。”[8]
    应当说,李燮和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忘记反清革命的大局,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家应有的君子风度。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在李燮和的辞呈上高度评价了李燮和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批呈写道:“该司令规划东南,往来淞沪,朱家结士,翟义兴军,用张光复之旂,誓扫羶腥之秽。遂乃蚊腾沪渎,鹰攫金陵,收龙盘虎踞之雄,作电掣风驱之势。于是汉阳晴树,无碍云烧,岳墓南枝,顿教风定。厥功甚伟,其绩尤多。当夫开府吴淞,联军苏浙,横江锁铁,竟胶王濬之楼船;断水投鞭,直慑苻秦以草木,定倒悬之大局,推发纵之功人。今则天下一家,旂新五色,人无贰志,政美共和,国家当倚寄于长城,将军遽退藏于大树。从赤松而辟穀,固秦仇已报之心;徒朱地而计家,岂范策未行之故。然而一行已决,早知驹谷难留,百战余生,宜遂荷衣初服。用兹嘉许,放李靖为神仙;树之风声,使樊侯无容地也。惟买山之钱不备,歉仄滋多;而柱下之史待修,荣名磨替。此批。”[30](219)
    李燮和有始无终,后来竟成了洪宪“六君子”之一,这是令人遗憾的。钱基博为此感叹道:“独惜李燮和、顾忠深二人者,皆奋起革命,以显名辛亥。而卒不自贵重,陷身非类,一为洪宪之劝进,一为倭奴之重儓,认贼作父,君子有以哀其不终也!呜呼!”[10]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及蒋介石统治下的台湾,史学家谁也不敢再提上海商团及光复会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直到1975年蒋介石死后,台湾岛内的政治高压气氛才有所缓和。台湾学者在讲到上海光复时,虽然不能不提到光复会,但又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而予以贬低。
    1980年,台湾岛内著名史学家沈云龙撰《陈英士、李平书与上海光复》一文,在充分肯定陈其美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的同时,也提到了李平书、光复会与李燮和。但其结论是:“李燮和以光复上海有功之人,竟欲为沪军都督而不得,其间亦自有其原因及经过。……燮和治军不严,纪律废弛,勤索饷需,贪得无厌,为沪上绅商所不喜,故让督一事,原非出其本愿,迫于公论,不得不然。人民国后,闲居四载,尤抑郁无聊,竟靦颜附和洪宪帝制,与原隶民党之胡瑛、刘师培、孙毓筠,同列于筹安会六君子之林,为世论所不齿。以视陈英士因沪督一举成名,终且见贼于袁世凯而身殉,死义之烈,为国人所永念,其贤与不肖,相去殆不可以道里计矣!”[31]
    台湾“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华民国建国史》,其第一篇第七章第二节“沪宁光复稳定大局”,为吴振芝、孙子和先生执笔。该节在“辛亥上海光复,其美居功最大,亦为同盟会之重大成就”的结论下,也提及了光复会与李燮和。但该书最后的结论是:“光复会与李柱中对上海光复之贡献,不容抹煞,然其比重绝不如同盟会与陈其美。民国成立至二次革命,全国政局为同盟会及由同盟会重组之国民党与袁世凯对峙之局,李柱中自外于同盟会,亦不得志于政坛。民国四年,李在杨度甘言诱惑之下,列名筹安会六发起人之一,背叛其亲与创立之民国,为袁世凯‘帝制’之帮凶,翌年,袁世凯败死,柱中顿失所依,更感愧见故人,自是蜷伏家园,郁郁以终,其与陈其美之坚持立场,勇于任事,卒为革命牺牲性命之高尚情操相比,则又有云泥之别矣。”[32](735-737)
    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来贬低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这是非科学的,也是不足取的。
    【参考文献】
    [1]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杨镇毅,杨福样。光复会与光复军[A].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唐振常。辛亥上海光复再认识[A].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94.
    [4]饶怀民。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都督风波[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5]胡国枢。辛亥革命上海都督究应谁属?--简论陈英士的历史地位与作用[J].浙江学刊,2000,(3)。
    [6]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七)[M].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