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1982年重印本《古史辨》第一册。 [2]《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九,后收于《古史辨》第七册下册,为《评〈古史辨〉》。 [3]《古史辨》第一册第60页。 [4]《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985年第一期。 [5]参看本篇下文“五帝”部分。 [6]吴其昌《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古史辨》第七册下册。 [7]《谷梁传》僖公九年。 [8]《孟子·告子》下。 [9]《孟子·梁惠王》上。 [10]《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八篇《综论》。 [11]《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篇《说夏》。 [12]《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四篇《禹勾龙与夏后后土》。 [13]《左传》哀公七年。 [14]《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 [15]《国语·郑语》。 [16]《国语·鲁语》上。 [17]并见《诗·大雅·皇矣》。 [18]《述学》内篇。 [19]参看拙作《释四王与五伯》,《文史》第二十八辑。 [20]《荀子·非相》篇。 [21]《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2]《荀子·大略》篇。 [23]《左传》文公十八年。 [24]《古史辨》第五册。 [25]《古史辨》第七册上册。 [26]《国语·郑语》。 [27]《国语·鲁语》上。 [28]《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29]《史记·封禅书》。 [30]《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31]高亨《老子正诂》。 [32]分别见于《老子》第五十七、七十四、七十五各章。 [33]《三皇考自序》,《古史辨》第七册中册。 [34]《古史辨》第二册《自序》。 [3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第二节《鉴别史料之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