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论明清徽州文化的阶段性发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周晓光 参加讨论

徽州文化现象中,新安医学也在明代中后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徽州医籍最早见诸记载的有南朝宋羊欣的《羊中散方》20卷、初唐杨玄操的《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宋元时期新安医学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张扩、吴源、黄孝通、张杲等一批名医。而明代则进入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在中后期,新安医学名医辈出,著述宏富,在中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形成了风格独特、声名显赫的新安医学派。(32)徽派篆刻之崛起及其地位的确立,亦在此期。有学者将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明万历至崇祯时期,乃徽派篆刻的确立阶段。(33)当时以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为首的徽州一府六县50余位印人,不仅在印学理论和篆刻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就,且遥相呼应,一统明末印坛天下。还有徽州商帮在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后,在明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资本更为雄厚,活动范围更广,联系纽带更紧,经营文化凸显,形成了与晋商并称的两大商帮之一。徽州多种文化现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表明徽州文化在此期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总体来看,明代中后期的徽州文化传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显深化,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第三时期是清前期。该时期大致从明季开始,至清康熙、乾隆之交告一段落。这一时期的徽州文化经历了一段顿挫与复苏的历程。
    明朝末年,积累已久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烈爆发。在天灾人祸交逼下,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战火很快蔓延至中原腹地和大江南北。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与明廷经过十余年的拉锯战,先后分别建立“大顺”和“大西”政权,并攻占北京,迫崇祯皇帝自缢。其后,满清入关,先是击溃农民军,后又与南明政权进行了近20年的交战。明末农民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明清之际战乱,致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遭到重创。各地留下了大量的“满目榛荒,人丁稀少”(34)、“人民多遭惨杀,土田尽成丘墟”(35)、“燹于兵火,锦坊尽焚”(36)的记载。徽州当时是皖南抗清斗争的始发地,有文献记载:“盖徽、宁、池之祸,始于徽州……”(37)当时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地区,经历了惨烈的战乱冲击。徽州文化的发展在明末清初持续近40年的战乱中,遭遇顿挫。以徽商为例,李自成大顺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将徽商视为“追赃比饷”的重要对象,“谓徽人多挟重赀,掠之尤酷,死者千人”。(38)《明季北略》记载,时有徽商汪箕,“居京师,家赀数十万”,典铺数十处,被追赃十万,因不堪重刑拷打而身亡。(39)更有一批徽商,在乱世中无心营商,散尽家财以求避祸。嘉庆《黟县志》记载的徽商叶万生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叶万生,字道一,南屏人。少守礼义,有智略。家故有质库,值明季山贼土寇连年不靖,因言于父世卿曰:‘寇将至矣,无多藏以贾祸也。’乃与乡人约,合券者不取钱还其质,数日而尽。”(40)类似情况,在家谱等地方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清初赵吉士说:“明末徽最富厚,遭兵火之余,渐遂萧条,今乃不及前之十一矣!”(41)徽州商帮在此期遭受了重大打击。此外,在明代中后期盛极一时的徽州教育,于明清战乱之际,亦无所作为。府、县学以及为数众多的书院,其教学活动几近停滞,教育场所荒废。顺治时,休宁县学“文昌阁、魁星楼俱废”。(42)婺源紫阳书院多处建筑“鼎革已来……毁于兵燹”。(43)
    到清前期,徽州文化开始从顿挫中复苏。在学术思想方面,晚明渐趋式微的朱子学得到复兴,《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记》:“文公为徽学正传,至今讲学,遂成风尚。书院所在都有,而郡之紫阳书院、古城岩之还古书院,每年正八九月,衣冠毕集,自当事以暨齐民,群然听讲,犹有紫阳风焉。其他天泉书院,为湛甘泉讲学处,迥不逮也。”同时,江永、戴震、程瑶田等人继承了顾炎武、黄宗羲所开创的求实精神,倡导经世致用,力矫宋明学术之弊,治学以“求是”为宗旨,侧重于文字音韵、天文地理、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由此开“皖派经学”风气之先。
    徽州教育由沉寂而再兴,一是官学教育重新得到了发展,原先塌废的教育设施屡有修缮。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州府学在康熙三年、九年、十二年、五十四年和雍正三年、十年先后修复了圣殿、明伦堂、仪门、尊经阁、崇圣祠、乡贤祠等建筑。(44)徽州府试院亦于此期得到重建,郑江《重建徽州府试院记》叙其经过:“歙故有巡方,治所在郡治东。国朝康熙二十八年,易为督学使者公所。轺轩既临,合六邑之士校艺其中。历稔淹纪,浸以圯垝,扉枢朽落,栋瘤悬危,外观弗耀,子衿永慨。……郡人汪君激昂高义,喟然而兴,不贷众赀,奂然启宇,缭以周垣,蔽以崇闳。中为厅事,后为燕居之堂,堂后有楼,庖湢廊舍,左右咸秩。经始于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讫工于乾隆元年六月。”(45)得到汪君(涛)资助重建后的徽州府试院,规模空前。此期官学教育设施的重修,还包括六县的县学。如休宁县学在清初“岁有增饰”(46),康熙元年(1662年)修复了启圣祠、尊经阁、石栏、明伦堂、礼乐器房、泮池、程朱祠等建筑。歙县学“顺治十年癸巳两庑坏、明伦堂圮,知县宋希肃新之;十三年丙申庙圮,教谕王昕修,康熙四年乙巳同知聂炜建;十一年壬子大淫雨,殿圮,知府曹鼎望建,三十六年丁丑知县郑元绶重建”。(47)官学教育不仅设施得到修缮,且功能与保障也有恢复。如徽州府学在原有160亩学田的基础上,又得到20户捐助的学产,保障了教授、训导的“薪水之费”以及府学“岁修之用”;康熙十四年,监生程子谦为休宁县学“捐银一千两置学田,取租为诸生科举费”(48),等等。二是书院讲会之风盛行,且以传播朱子之学为宗旨。清前期的徽州书院讲会,制定有《紫阳讲堂会约》等条规,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规范化的要求。据《紫阳书院志》、《还古书院志》等书不完全统计,除了各书院每月的定期讲会外,每年紫阳书院和还古书院的大会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总数达到了150次。(49)其规模有时甚至是“在会之士及观者千余人”(50),盛极一时。三是义学、塾学发展迅速。此期由官方或民间集资创办的“聚集孤寒,延师教读”(51)的义学,遍及徽州城乡。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当时徽州的义学总数达到了460所,其中最多的休宁和婺源二县分别设立了140所。(52)与义学相辅的是此期徽州还有大量的塾学存在,特别是徽州的宗族,大多设有族塾、家塾,专为族内贫寒子弟提供受启蒙教育的机会。康熙十二年(1673年),歙县人施璜等还制定了《塾讲规约》,建立了一整套的塾师培训制度。这些都表明了徽州教育在经历了明清之交的相对沉寂后,开始出现兴盛的迹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