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荀子与史学批评(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赵俊 参加讨论

荀子阐说“详近略远”之理,对于考察历史的人来说,有两方面的教益。
    一方面是使人了解到在历史资料、信息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详近略远”现象,并且明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要避免这种现象带来对历史的误解。“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小而不知其大也。”①
    不懂“详近略远”之理的人,在听说久远历史的大略时而忘记其应有的细节,在听说短近历史的丰富细节时而忘记其大纲。显然这是考察历史时应避免的误区。
    荀子阐述“详近略远”之理,还有一个深意,“文久而灭,节族久绝”②,这里的“文”是指礼义制度。意思是说:礼义制度流传得久了就要泯灭,音乐节奏流传得久了就要断绝。
    因此,《荀子》一书频繁地对礼义制度进行描绘、阐说,不厌其烦,不厌其详。这也可以看作是荀子为延续礼义制度所作的主观努力。
    3.对《尚书》、《春秋》的批评
    《荀子》书中有多处对《尚书》、《春秋》有所评议,虽然不是自觉的、专门的史学批评,只是在论证自己政治主张等观点时偶然涉及,但却透露出他对《尚书》、《春秋》内容性质、功能特色的看法。由于这两部书是先秦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最早的史书,因而《荀子》的评论也具有一般的史书批评的性质。
    《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系统表达了荀子的教育、教化思想,旨在阐明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谈到学习内容时,列举出《诗》、《礼》、《春秋》、《尚书》、《乐》等经典性著作,并一一说明各书的功用、特色,谈到《尚书》时说: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书》之博也。
    《诗》、《书》故而不切。
    指出《尚书》所载,是政事之纪纲。其内容是广博的。但由于记载的都是古时的事情,并不完全切合现实。
    在谈到《春秋》时说:
    ----------------------------------------
    注释:
    ①上引皆《荀子·非相》。
    ②《荀子·非相》。
    ----------------------------------------
    ……《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春秋》约而不速。
    指出《春秋》含有微妙道理,这些典籍(包括《诗》、《书》、《礼》、《乐》)把天地间所有的知识都囊括了。但因其简约,难以让人很快理解。
    在《荣辱》篇,对《尚书》有了进一步的推崇,认为那些浅陋无知之人,不懂《诗》、《书》、《礼》、《乐》的根本原则,“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这里两次提到的“分”,指的是根本原则。经典之书中所体现的根本原则,与先王的原则、仁义的纲领是一致的,是安定天下的大计划,是对天下民众所作的长治久安永保万世的考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