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荀子与史学批评(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赵俊 参加讨论

《儒效》篇在谈到经典之书时,对《尚书》、《春秋》的评价与上述相似,但又突出强调了经典之书体现着“道”--“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这些经典之书各以自己的特色阐发“道”,《尚书》是通过政事的记述来体现“道”,《春秋》是通过微言大义来体现“道”。
    荀子的这些看法,既是对《尚书》、《春秋》的评价,也透露出他对史书功用的认识。依照他的评论,《尚书》、《春秋》作为记史叙事的典范之作,表明史书功用的要素至少包括如下方面:
    (1)记载政事;
    (2)有广博知识内容;
    (3)有微妙深意,体现长治久安根本原则,体现“道”。
    《荀子》对以上三项虽然没有充分展开阐述,但均有所涉及。
    在荀子生活的时代,孔子就已有巨大影响和显赫声名。荀子经常把孔子与周公、尧、舜、禹等圣贤相提并论,对孔子的礼义之说推崇备至,经常引用孔子之语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并不时地演绎发挥孔子的思想。
    但荀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将孔子作为一个圣人、哲人看待,并不是作为一个史家来评论,因此从略。
    4.对辩说自身的探讨
    荀子身处百家争鸣的时代,耳濡目染形形色色的辩说,加之自己亦长于辩说,故对于“辩说”本身常有审视与品评,颇多心得。
    (1)“君子必辩”--辩说之极端重要性
    《非相》篇对辩说之必要性、辩说之技巧、辩说之准则等,有较集中的探讨。
    荀子认为,“辩”,是人的本能,是一般人的兴趣所在,尤其君子更喜欢“辩”,因为“辩”是君子表达心志的手段。他说:“君子必辩”,一般人没有不喜欢谈论他们所崇尚的东西的,君子更是这样,更喜欢辩说。
    为什么荀子说君子更喜欢辩说呢?他认为君子有宣传礼义的责任,如果不乐于辩说,就不是真诚的君子,“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
    荀子又进一步从正面肯定好的辩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好的言论赠人,比赠送金石更贵重;用好的言论规劝人,比艳丽的织锦更美好;听到好的言论,比听钟鼓琴瑟之音更快乐,“故君子于言无厌,鄙夫反是。”
    看来,荀子是积极倡导君子主动去“辩”,而且要“于言无厌”,充分肯定了“辩”的宣传功能、规劝功能、明理功能。
    (2)辩说准则--辩说的分类及性质
    虽然辩说重要且君子要多辩,但并非所有辩说都需要。“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荀子为辩说确立了一条准则,以是否合乎礼义为指归。凡是不符合圣王原则、不遵循礼义制度的言论,即使善辩,也不要听。
    荀子把辩说之人分成三类,“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
    如何区分呢?
    先看圣人之辩,--“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即不需事先考虑,不必提早谋划,这样随口而发的议论就很 恰当,形成文字也很有条理,对出现的各类变化都应对自如。这里荀子对圣人之辩的推 崇,主要在于其已达到一切了然于胸、挥酒自如的境界。
    再看士君子之辩,--“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也。”这比圣人之辩低一个层次,在辩说之前需预先考虑,提早谋划。但话虽不多却使人明白,有文采有条理并符合实际,知识渊博而观点正确。因为圣人是现实社会中难得一遇的,实际上只是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象征,提供一种供人们努力的方向,所以,这里所说的士君子之辩,才是人们可以做到的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