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荀子与史学批评(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赵俊 参加讨论

偏差之一是辞藻华丽。荀子曾举若干种现象,视为乱世的特征,“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世风与文风、辩风是有内在联系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降,风气不正,各个领域、各类人等也都会显示出浮躁、取巧、奢华的品格--服饰上轻浮艳丽,打扮上像妖治女人,风俗上淫乱,心中追求财货,行为杂乱,音乐邪僻,文章语言鄙恶而辞藻华丽,消费没有节制,丧礼则过分简陋,轻视礼义而崇尚勇力,贫穷就去偷盗,富足就去害人。
    而在天下大治的社会,恰好与上述各种现象相反。可见,荀子所喜欢的文风、辩风是质朴笃实,是对辞藻华丽的否定。
    辩说中需纠正的另一偏差是荒诞。
    荀子强调“君子言有坛宇”,即君子在言谈辩说时,说话要有一定范围界限。不能讲无根据的话,不能讲违背道德准则、政治准则的话。
    “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①。是说超过夏商周三代的根本原则叫渺茫,背离后王叫做不正确。
    荀子认为,君子无论说哪方面的话题,都要有一个最起码的底线,即阐明该话题的最基本原则,“言政治之求,不下于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②讲到政治,至少要讲安邦之道,讲到志向追求,至少要讲做士的道理;讲到道德问题,至少要讲不背离后王。
    辩说不是乱说,不但涉茫之事不说,怪异现象也不说,“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不察,弃而不治。”③因为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者,不相信怪异神鬼,所以对荒诞之事、无用之辩均持反对态度。
    辩说中需纠正的另一偏差,是引用远近史例时容易出现的弊病。在《非相》篇中,荀子提到,“凡说之难”,在于用最高深的道理去劝说最卑浅的人,以最好的长治久安道理去解决最昏乱的状况,“未可直至也”,不能直截了当地一下子讲清楚,这样就必须举出史例来证明,然而“远举则病缪,近举则病庸”。举的史例太远,则荒谬无据;举的史例太近,则陷于庸俗。因此必须避免这两个弊病,把握好尺度。“善者于是闲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庸,与时迁徙,与时偃仰,缓急,赢绌,府然若渠匽、k1m402.jpg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善于辩说者在这种情形下,一定要做到举远的史例不陷于谬误,举近的史例不陷于庸俗,能够随时代而变化,同世俗变化相符合,不论是从容地说,还是急切地说,不论多说还是少说,都能像堤坝控制着水流,像k1m402.jpg栝矫正弯木那样控制自己,能够委婉恰当地达到辩说目的,而又不损害原则。
    ----------------------------------------
    注释:
    ①②《荀子·儒效》。
    ③《荀子·天论》。
    ----------------------------------------
    (4)对诸子争鸣的批评
    百家争鸣,各显其长。各家学派在辩说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辩说技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缤纷风格。荀子身处战国晚期,有机会全面了解、衡量其他诸子的辩说特点,并给予极大的关注,时常予以评说。这种评说,大多是指出诸子中的某一家理论观点之不足或失误,也包括辩说方法上的不当,当然这都是荀子站在自身立场而言,某些言论不乏片面、偏激之处。但荀子对诸子的有意识检讨,却为后人提供了最初的学术史、批评史资料。由于是同时代大学者记载同时代学术和辩说,因而弥足珍贵。
    A.对儒家的评价
    荀子对儒家学派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他极尊崇孔子及其学说,但也极贬斥子思、孟子的思想观点。而按照学术界一般看法,子思、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是较为忠实、较为正宗的。
    因此,荀子并不把孔子与子思、孟子看成同一个儒家学派,而是分开评论,褒贬分明。
    《荀子》中有《解蔽》一章,是专谈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从历史和现实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人们认识上的通病,从君王、大臣到普通人,从诸子、学者到工匠,看问题均有片面性。然而,荀子独盛赞孔子没有片面性,“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