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荀子与史学批评(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赵俊 参加讨论

这里给孔子的评价极高,远远超出当时社会上的通常评价和官方的评价。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荀子生活在约公元前313-约前230年间,距孔子去世不过一百多年。孔子在荀子时代的影响远没有后世那样显赫。而荀子的高度称颂则具有先导性意义,他认为,孔子仁爱、明智而又不受片面性认识的蒙蔽,所以他的学说成为治国之法,就像古代圣王一样。孔子一家的学说却得到了全面的“道”,按照它去做,就不会被旧习所蒙蔽。所以孔子的品德同周公一样,名声与三位圣王一样,这就是不受片面认识蒙蔽的幸福。
    将无权无势一学者与古代圣王并列,指出孔子学说成为治国之法,这体现了荀子不拘一格的开放思想和睿智的远见卓识。荀子的评价也正是其后二千多年思想界的主流观点。
    子思、孟子和孔子一样,都倡言礼义,为何荀子褒孔而贬思孟呢?
    在荀子看来,礼义,是治国的最主要原则,而无论何人,都应用礼义来约束自己思想,端正自己行为,孔子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意乎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①”虽然孔子无分寸土地,但他真诚地用礼义端正自己思想,用礼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表现在言谈中,向天下人公示,美名流传于后世。
    而子思虽然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又是子思的学生,但荀子却认为他们背弃孔子的主张,以自己的不伦不类学说冒充孔子的言论,骗得世人的推崇。在《非十二子》篇,荀子对当时知名的辩说之士十二人分为六类,分别加以批判,子思、孟子是其中一类,作为儒家的叛逆看待。其恶劣表现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讽刺子思、孟轲假装出有才能、有志向、有广博知识的样子,根据旧说造出的五行等理论,十分邪僻,不伦不类,隐晦而空洞,艰涩而费解,言辞华丽。他们的邪说干扰了真正的孔子学说,是一种罪过。
    ----------------------------------------
    注释:
    ①《荀子·王霸》。
    ----------------------------------------
    在该篇,荀子还批判了三类低贱儒士,分别以子张、子夏、子游为代表,指出其模仿禹、舜的样子,假装谦虚,懒惰怕事等恶劣表现。这也表明,荀子是将儒家一分为二的,一方面尊重孔子、子弓这样的真儒,另一方面抨击假冒、低贱之儒。
    值得注意的是,西汉初董仲舒倡言而由汉武帝实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国策”,其始作俑者是荀子。
    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对孔子、子弓以外的十二子均予以批评,认为必须制止十二子的学说,只效法仲尼之说,这样可除去祸害,完成仁人、圣王之事业--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
    显然,荀子将十二子之学说也列入“天下之害”,主张思想管制,用强制手段统一思想。这种排斥百家争鸣的思想是较为偏激、狭隘的。
    由于有“务息十二子之说”的思想主旨,因而荀子对其他学派的批评一般着眼于两点,一是指出该学派主要理论特征,二是指出其主要失误。这样的批评虽有偏狭,但也往往有中的之论。
    《荀子·解蔽》对诸子学说的片面性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认为他们只关注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他指出:墨子只重实际功用,而不懂礼乐制度的重要;宋子(宋钘)只重寡欲,而不懂如何正当地满足欲望;慎子(慎到)只重法,而不懂贤人的作用;申子(申不害)只重权势,而不懂智慧的重要;惠子(惠施)只重名称判断,而不懂事物的实际情况;庄子只重自然,而不懂得人。
    荀子对诸子学派观点的归纳及批评,时至今日,看来也是颇为中肯、允当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