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意义阐释(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化研究》 陶清 参加讨论

其次,变法维新必须完全彻底,是全变而非小变或部分变。康有为指出:迫于国力日衰、外强环逼的困境,倡言变法且付诸实施者不乏其人。然而,“我国自道咸以来,已稍言变法,然成效莫睹,徒增丧师割地之辱者,不知全变之道。或逐末而舍本,或扶东而倒西,故愈治愈棼,万变而不当也。”(《日本变政考·卷九按语》)如洋务派只知“变器”、“变事”,而不知甚或反对“变道”、“变制”,故徒具变法之名,而无变法之实,更无论变法之效。鉴此,康有为主张:变法必须完全彻底,否则不如莫为。只是“变器”、“变事”的“变法”,不仅不能更新革故、拯救危败,反而成为新的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渊薮。因此,“变法”必须彻底。只有根本上的“变道”、“变制”,才能真正达到“变法”的目的。
    复次,完全彻底的变法,就是改变国家的根本大法。康有为认为:变法维新必须是全变全新,“改制维新,重起天地,再造日月。”“维新之政,同于再造,事事草创,无旧章可由。”(《日本变政考·卷一按语》)维新变法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变法:它既不遵循因革损益、补阙拾遗的旧例,更不能重蹈新旧并举、旧党终胜的覆辙,而是如同“日本变政之始,不复为一二补苴之谋,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同上)就变法维新的具体内容而言,“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矣,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变法、国宪之全体。”(同上书,卷七按语)故,“政变全在典章宪法。”(同上书,卷九按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若行变法维新,“既以诸国并立之势治天下,则当全去旧日一统之规模;既以开创维新之势治天下,则当全去旧时守成之面目,百度庶政,一切更始,于大东中开一新国,于二千年成一新世。”“故不变则己,一变则当全变之,急变之。”“方今不变固害,小变仍害,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清御门誓众开制度局,以统筹大局折》)所谓“大变”、“全变”、“骤变”,就是指改变国家的法律、制度。康有为指出:“今数十年诸臣所言变法者,率皆略变一端,而未尝筹及全体;又所谓变法者,须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乃谓之变法。”(《康南海自编年谱》)这里所谓“须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的变法要义,主要是指“统筹全局以图变法,御门誓众以定国是,开局亲临以定制度,三者而已。”(《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质言之,康有为所强调的,乃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位一体,且皇权与法律同威,君主与制度并行,以保证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改革事业的推进。
    最后,治术本于教旨。康有为所倡导的维新变法,主张以改变国家的制度法律为先。如借鉴西方的议政、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政治制度,设立制度局以主持政治体制改革之事,并辅之以各有关的具体实行部门和机构,诸如法律、度支、学校等十二个局(参见: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但这还只是变法维新的具体主张和措施,“凡此只言治术,未及教旨。”(《清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可见,“教旨”,即孔教之本旨,是较之“治术”,即维新变法的理论和具体的变法主张与措施,更为深刻和根本。
    康有为认为:信教自由,乃现代宪法大义。但是,由于中国民间之信教已泛滥无忌,遂成淫祀,反而玷污了信教自由之本义。因此,与其实与而文不与,莫若因势利导,正定其制,即奉孔子为中国教主,而定孔教于一尊。他认为:奉孔子为教主,定孔教于一尊,不仅是信仰划一的需要,而且也是变法改制实践的根本,因为此举不过是为孔子创教改制正名而已。然而,鼓吹政教合一,甚或将孔教凌驾于现行政治之上,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康有为又提出奉孔子为教主、定孔教为一尊时,也强调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他指出:由于时代、历史的变迁,包罗治教的孔子之教,“亦少有不必尽行者。其条颇多,举其大者:盖孔子定天下义、立宗族义,而今则纯为国民义,此则礼律不能无小异,所谓时也。”(同上)因此,“若尽以据乱旧道绳之,则时义事势不能行;若不以孔子大教为尊,则人心世道不可问。故今莫若令治教分途,则实政无碍而人心有补焉。”(同上)
    由上所述可知,康有为经历了经学立场和经学观念的转变,他的经学思想日趋成熟和凝炼,且渐成体系。而且,环绕着他的经学思想体系,一系列的本体论、方法论和政治历史哲学观念的生发拓展,构成了他的经学思想体系的浓厚凝重的历史和文化哲学背景。因此,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和他的哲学理论并非相互矛盾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彼此呼应的;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后者无非是前者的产物和必不可少的思想理论支架而已。杜撰康有为自身经学思想的保守性和唯物论哲学、辩证法的革命性的矛盾和冲突,无非是规范认识的误导,与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无关。同理可明,经学思想也不是康有为所倡导的变法维新实践活动的思想桎梏,而是他所从事的变法维新实践活动的真正的思想发源地和精神支柱。由孔子改制到变法维新,由变器变事到变道变制,由治术到教旨等等,其间的精血脉络清晰可见,无不说明正是被视作保守落后的经学观念,才是变法维新革命进步行动的真正的精神源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