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近年来地方史研究如火如荼,对传统中国区域间的差异,许多学者均有揭示,兹不赘述。参见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收入行龙等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载《文史哲》,2009(6)。李治安:《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载《历史研究》,2011(5)。 (23)科大卫、刘志伟:《标准化还是正统化?--从民间信仰与礼仪看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8(1-2)。 (24)陈春声指出:“区域社会的历史脉络,蕴涵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话语’的深刻理解之中。如果忽视国家的存在而奢谈地域社会研究,难免有‘隔靴挠痒’或‘削足适履’的偏颇”[《走向历史现场》,载《读书》,2006(9)]。 (25)鲁西奇:《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之《中古历史的南方脉络·代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26)刁培俊:《南宋“乡村社会”管窥》,见《国学研究》,第24卷,第1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Robert M.Hartwell.Demographic,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750-1550,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2-2,1982,pp.365-442。[美]刘子健:《略论南宋的重要性》,见《两宋史研究汇编》,第79-85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第4-8页。 (28)卢汉超:《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论西方汉学中的“唱盛中国”流派》,《清华大学学报》,2010(1)。 (29)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载《中华文史论丛》,2006(1)。 (30)葛兆光:《宅兹中国·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