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近百年的学术史表明,安徽江淮一地商周青铜器研究已经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但一些问题仍是今后工作需要继续思索和讨论的。诸如如何更好地解答夏商时期中原青铜文明南下问题,其路径如何?如何通过青铜器研究方国历史文化的问题?如何全面认识春秋晚期之前的江淮青铜器面貌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江淮青铜器年代体系又如何?乃至一些典型铜器的个案问题研究。这些都是今后研究中所无法回避的,也当是今后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皖南一地青铜器的全面著录和较为系统研究的完成,江淮商周青铜器整理工作的业已启动,随着资料的刊布,势必将进一步推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理由相信,以安徽材料为主体的江淮商周青铜器研究,其繁荣已为时不远,在为中国青铜文化体系的构建中必将发挥出自己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文所指江淮地区仅指安徽省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也是江淮地区最主要的地域。 ②刘节:《楚器图释》,《考古专集》第二种,北平图书馆,1935年。转引自丁邦均:《楚都寿春城考古调查综述》,《东南文化》1987年第1期;郝本性:《楚、曾诸侯国的青铜艺术》,《中国青铜器全集》(10),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原载于《国风》半月刊第4卷第3、6期,后收入《胡小石论文集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181页。 ④Bernhard Karlgren,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New Studies on Chinese Bronze,转引自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⑤陈梦家:《寿县蔡侯墓铜器》,《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⑥郭沫若:《序言》,《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⑦郭沫若:《寿县所出楚器之年代》,《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09页。 ⑧唐兰:《寿县所出铜器考略》,《国学季刊》第4卷第1期。 ⑨安徽省博物馆:《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做好文物博物馆工作》,《文物》1978年第8期;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239页。 ⑩寿县古墓清理小组:《安徽寿县战国墓出土的铜器群记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期;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1963年第4期。 (11)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舒城县发现春秋时代古墓》,《文物》1960年第1期。 (12)殷涤非:《关于寿县楚墓》,《考古》1955年第2期。 (13)朱德熙:《寿县出土楚器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14)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9期。 (15)刘节:《寿县所出楚器补释》,《古史考寸》,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8-140页。 (16)郭沫若:《由寿县蔡器论到蔡侯墓的年代》,《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17)陈梦家:《寿县蔡侯墓铜器》,《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18)唐兰:《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图录序》,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19)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54页。 (20)史树青:《对五省出土文物展览中几件铜器的看法》,《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8期。 (21)李学勤:《近年来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期。 (22)孙百朋:《蔡侯墓出土的三件铜器铭文考释》,《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2期。 (23)其中包括1971年肥西小八里、1965年肥西馆驿、1972年肥西大墩孜、1975年寿县严家湖、1976年六安思古潭等一大批重要资料的详尽刊布。 (24)该阶段公布的出土铜器基本均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器物群,资料利用价值高,最为重要的除前期主要以寿县一地发现的楚系铜器外,在合肥、六安、巢湖等前期薄弱地区发现一批重要青铜器,二里头、商、西周、春秋早中期铜器兼而有之,这在中原以外的地区也是较为少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