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史学》 周崇云 朱华东 陆 参加讨论

(25)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229-239页。
    (26)曹淑琴、殷玮璋:《寿县朱家集铜器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220页。该文是迄今为止针对李三孤堆出土铜器最为完备的一篇文章。
    (27)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200页。
    (28)殷涤非:《寿县楚器中的大府镐》,《文物》1980年第8期。
    (29)李零:《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6-178页。
    (30)陈秉新:《寿县楚器铭文考释拾零》,《楚文化研究论集》(1),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327-340页。
    (31)程鹏万:《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2)卢茂村:《浅析寿县楚王墓出土的生产工具》,《文物研究》第11辑,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63-270页。
    (33)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87-91页。
    (34)郭若愚:《有关蔡侯的有关资料论寿县蔡墓蔡器定的年代》,《上海博物馆集刊》(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5-88页。
    (35)刘和惠:《蔡器铭与楚蔡关系新探》,《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
    (36)刘建国:《蔡侯墓文化属性试析--兼论楚式青铜器的形成及其外因》,《楚文化研究论集》(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242页。
    (37)张亚初:《蔡国青铜器铭文研究》,《文物研究》第7辑,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2-34页。
    (38)陈秉新:《寿县蔡侯墓出土铜器铭文通释》,《楚文化研究论集》(2),第348-364页。
    (39)李学勤:《由蔡侯墓青铜器看“初吉”和“吉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
    (40)殷涤非:《寿县蔡侯墓的再研究》,《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41)殷涤非:《铉鼎解》,《江汉考古》1983年第4期。
    (42)李学勤:《非中原地区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1988年第5期。
    (43)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华夏考古》1990年第2期。
    (44)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75-83页。
    (45)王讯以陶器为入手,考察了江淮地区二里头文化因素,认为皖西一带的斗鸡台文化具有二里头文化早期因素,巢湖一带含有二里头晚期因素。而商代的江淮地区文化属于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其以商文化为主体,继承并吸收了本地斗鸡台和山东岳石文化的某些因素。观点见于《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46)杜金鹏:《关于夏桀奔南巢的考古学探索及其意义》,《华夏考古》1991年第2期;《安徽出土的两件铜斝的年代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24日第3版。
    (47)杨德标:《安徽含山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92年第5期。
    (48)陈佩芬:《殷墟以外的商代晚期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49)李学勤:《安徽南部存在颇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学术界》1991年第1期。
    (50)杨德标、杨立新:《安徽江淮地区的商周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1页。
    (51)宫希成:《夏商时期安徽江淮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52)宫希成:《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东南文化》1999年第5期。
    (53)杨国宜:《略论江淮地区的古文化及其与吴楚文化的融合》,《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