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严复与西学传播(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芜湖师专学报:哲社版 陈九如 参加讨论

(三)传播西学——甲午战败的刺激
    严复在留英期间广泛汲取西学养份,并在中西对比中思考中国的时局,其眼界已超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之上。但是,真正促使严复以传播西学的方法,唤起国人清醒,以达救亡图存目的还在于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早在1879年,严复学成归国时,正值日本吞并我国的属地琉球,为此,严复十分痛心地指出:“不三十年,藩属且尽,缳我如老悖耳”,对时局表现出极强的忧患意识。1894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至此打破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梦。北洋海军覆灭,宣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对此,严复写道,昔日“蕞尔小国”的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注:《严复集》第7页)促使他在奇耻大辱中进行深刻的反思。他对当局尤为不满,说过,“亮察事势至此,本为发难时所不料,所最痛心者尤在当路诸公束手无策,坐待强寇之所欲为。平壤告溃之后,东三省已成无险可扼之区,祖宗以此蕞尔所胜代成帝业有余,而子孙不能以天下之大庇之,如何!如何!”他失声惊呼,“今诚恐四千余年之文物,声名行将扫地而尽,此惊心动魄之事,不料及吾身亲见之也。”(注:《严复集》第499页)在这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呼吁,“身为国民,无论在朝在野,生此世运转变之时,必宜从思所以救此社会,使进于明盛,而无陷于阽危,则真今世之中国人,所人人共负之责任,而不可一息自宽者也。”(注:《严复集》第166页)在严复看来,要想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状,唯有“变今之俗”才能求得生存。“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管、葛复生,亦无能为力也”。(注:《严复集》第799页)因此,甲午战争促使严复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而当时用以变法图强的武器正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使严复下定决心“致力于译述以警世”,(注:《戊戌变法》第四册第183页。)用自己的笔,借以唤起民族意识,敲响救亡的警钟,严复的西学传播事业由此进入实质性阶段。
    (四)钟情西学——科举仕途的挫折
    严复之所以选择西学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武器,一方面在于他在中西对比中对西学有深刻的认识,可以籍此作为中国救亡的良药;另一方面在于他对科举仕途的失望。在严复所处的时代,人们视科举取仕为正途,通过科举作为晋身之阶,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否则便沦为平常的人而不受重视。严复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时,是武职正四品的都司身份,而总办必须由文职的候补道才可以充任,因此,严复始终只得以总教习的名义行使总办之责,这对严复刺激较大。无奈之余,他只得凑足银钱,捐得一个“选用知府”的头衔,这才顺当地当上总办。因此,严复曾写信给儿子严璩说:“自惟出身不由科第,所言多不见重。欲搏一第,以与当局周旋,既已入其彀中,或者其言较易动听。”(注:《严复集》第1547页)这既说明了严复想借科举得一功名为官有作为,也反映了严复内心深处对科举取仕的重视。然而,严复平生曾四次乡试,均不及第:1885年参加福建乡试;1888年和1889年参加北京顺天乡试;1893年参加福建乡试。四入科场空手归,使严复伤感万分,他在诗中写道:“四十不官拥皋比,男儿怀抱谁人知?”“末流岂肯重儒术,可怜论语供烧薪!”(注:《严复集》第361页)他在失落中认清“平生贱事徒坚颜,穷途谁更重温颜?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注:《严复集》,第361页。)他将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当年误习旁行书”。于是,严复便由对科举的看重转而对八股旧学的愤懑,进而执意采用西学作为变法的武器,正如他自己表白的那样,此举“内实抒宿愤,外示昌新学”。(注:《严复集》,第368页。)可谓一语中的。1910年1月,清延钦赐严复为“文科进士出身”,与其说是对他学识的褒奖,不如说是了却严复终生的一大缺撼罢了。
    二、严复在传播西学上的贡献
    (一)创办学堂,尝试西学
    严复大力提倡西学、宣传西学,并身体力行,为西学的传播作出努力,在这点上无疑超出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严复是中国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他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立政养才,移风启智是治本之举,他看到中西之间之所以存在差距,是因为人才匮乏,“人才因之以稀,社会因之以陋”。(注:《严群所藏残稿抄本》)他主张取消无用无实的旧学,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新式人才,以适用社会需要,他说,“中国此后教育,在在宣着意科学,使学者之心虑沈潜,浸渍于因果实让之间,庶他日学成,有疗病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摩”,(注:《严复集》,第565页。)因此,他极力推行教育改革,灌输新思想,培植新人才,创办以学习近代科学为主的各种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的高等学校的兴办作出贡献。
    1879年严复在英国留学回国后,便在福建船政学堂任教习,他把在英国所学到的海军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培养优秀的海军人才,深受学堂师生的欢迎。其时,李鸿章正着手筹建北洋水师,丞需大量精通海军专业的各类人才,使福建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为此,李鸿章决定在天津新创办一所北洋水师学堂,就近培养人才。1880年,北洋水师学堂成立,陈宝琛认为严复“器识宏通,天资高朗,可胜大任”,便向李鸿章极力推荐,让严复出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一职,这样,严复于福建船政学堂任教一年后便北上天津。身为总教习的严复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北洋水师学堂的建设中,在课程设置上有中文、英语、数学等,并安排一定课时的天文、测量、操练等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专聘外国教练教授西洋水师操法,各科学习紧凑有序。“其习驾驭者,则授天文、地理、几何、代数、平弧、三角、重学、微积分、驾驶、御风、测量、演放鱼雷等项;其习管轮者,则授以算学、几何、三角、代数、重学、物理、汽理、行船、汽机、机器画法、修定鱼雷等项”。(注:张侠《清未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05页。)该学堂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为此,李鸿章曾奏请奖励该学堂,其陈述理由为,“自开堂以来,一日之间,中学西学,文事武事,量晷分时,兼程并课,数更寒燠,未尝或缀。”(注:《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册第505页。)严复也由此于1888年从总教习升任会办,1890年又升为总办。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北洋水师学堂被迫停办,严复在此主政达二十年之久,共培养驾驶、管轮各六届毕业生210名,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海军学生为国死绥者殆半,”(注:《严复集》,第352页。)为民族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北洋水师学堂也因此成为严复传播西学的重要阵地。
    严复立足于北洋水师学堂这块宣传西学的讲台,并继续努力,扩大阵地。1896年他奉李鸿章之命,在天津创办俄文馆,培养俄文翻译人才,他兼任总办。同年,严复协助刑部主事张元济在京师创办并主持“通艺学堂”,其宗旨是提倡西学,培养维新变法人才,首批招收京官及官绅子弟四、五十人。“通艺学堂”共开设外语、天文、算学、舆地等课程,分设理科、工程技术等科,故严复为其命名为“通艺”。1898年9月,严复应光绪帝召见来京,特地前往“通艺学堂”去讲学,讲学内容为“西学源流旨趣”和“中西政教之大原”,由于内容新颖,连京城的很多官员都前去旁听,感觉大开了眼界。“通艺学堂”在戊戌变法后停办,合并到京师大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艺学堂”算得上是北京大学的源头之一。
    义和团运动后,北洋水师学堂停办,严复由天津迁到上海,但他热心教育事业,于1905年,又帮助马相伯在上海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马相伯任第一任校长,第二年,马相伯前往日本,校长之职便由严复接任。严复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地整顿校务,裁剪冗员,加强教学管理,“隔日到校一次,监督巡视。”使这所名不见经传的新学校,一时名声鹤起,“内地各处学生来者日多,达二百余未已,皆以校舍已满,无从收录”,(注:《端方书》第582页)足见当年办学盛况之一斑。几个月后,严复以病弱体衰为由突然提出辞职,他的激流勇退之举,长时间令世人费解,此后不久,严复却应安徽巡抚恩铭之聘,出任安庆高等学堂监督,此举更让人不得其解了。也许是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吧!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