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国语》的史学价值和历史地位(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陈其泰 参加讨论

(34)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吴语》,第545-547页。
    (35)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吴语》,第548-550、551、553页。
    (36)相比之下,《左传》对黄池之会记载甚为简略。兹引以作对照:“(哀公十三年)夏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相比之下,《国语·吴语》中叙述的几个重要情节,《左传》皆缺载。如:勾践命将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吴、晋争长未成,两军对峙,“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吴王惧而合大夫而谋,吴王与王孙雒各提出方案,最后决定“必会而先之”;吴王急欲先晋而主盟,昏乃戒,令秣马食士,陈王卒百人,以为徹行百行,分成中军、左军、右军,各为万人方阵,如火如荼;晋派董褐到吴军阵前传话,董褐观察到“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将毒,不可与战”,乃许吴先主盟;双方谈判商定,称“吴伯”不称“吴王”,吴公先歃,晋侯亚之;吴王既会,越闻愈章,吴仓促退师。以上内容,《吴语》记载甚详,且叙述生动,场面广阔。两相对照,《左传》所载大为逊色。《吴语》所载优胜的原因,一是材料占有多,组织有匠心,二是对于吴北上主盟的意义有足够的重视。
    (37)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一》,第262、264、267、270、278、280-281页。
    (38)[清]章学诚著,刘公纯标点:《文史通义·内篇一·书教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5页。
    (39)南宋袁枢撰成《通鉴纪事本末》之后,明清两代史家撰著纪事本末体史书蔚成风气,其中《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书尤为著名。至20世纪初,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标志着将传统史学的纪事本末体糅合到新型的章节体史书之中。
    (40)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郑语》,第464页。
    (41)[宋]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叙》,[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页。
    (4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页。
    (4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8页。
    (44)[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九引,第1072页。
    (45)参阅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0页。
    (46)[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四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6页。
    (47)[清]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卷一《文概》,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页。
    (48)[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四,第54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