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白寿彝:《国语散论》,《人民日报》1962年10月16日,第5版。 ⑥[吴]韦昭:《国语解叙》,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594页。 ⑦[清]朱彝尊:《经义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73页。 ⑧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上》,第1-3、9页。 ⑨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上》,第11页。 ⑩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上》,第13-14页。 (11)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上》,第15-16、21页。 (12)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428页。 (13)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齐语》,第219、222-224页。 (14)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齐语》,第232-237页。 (15)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齐语》,第238-239页。 (16)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齐语》,第241页。 (17)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25页。 (18)黎翔凤:《管子校注》,第440页。 (19)罗根泽(《管子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李学勤(《〈齐语〉与〈小匡〉》,《管子学刊》1987年第1期)均认为《国语·齐语》早于《管子·小匡》。故夏经林《论〈国语〉的编撰》文中谓:“笔者以为《齐语》早于《管子·小匡》应有定论。” (20)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四》,第349-350页。 (21)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四》,第363-364页。 (22)参见拙作《〈国语〉:“记言”史书的成功创设及其丰富内涵》,《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2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35-154页。 (23)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中》,第61-62页。 (24)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中》,第66、68-69页。 (25)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四》,第326页。 (26)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五》,第381页。 (27)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五》,第382-383页。 (28)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二》,第297页。 (29)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三》,第309、310-311页。 (30)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越语上》,第567-573页;《国语集解·吴语》,第541-545页。 (31)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吴语》,第561-562页。 (32)《春秋左传正义》哀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2171页。 (33)《春秋公羊传注疏》哀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2351-235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