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春秋经传(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陈其泰 参加讨论

史墨的话概括出新旧力量的替代是历史的必然,蕴含深刻的哲理,是当时难得的进步思想。
    晏婴、叔向、史墨等人都明显地赞成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毫不可惜旧秩序的破坏。书中所记人物的思想跟作者的思想自然不能等同,但二者又有联系,因为借助有意识的选材、让事实说话,也是历史家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方式。《左传》作者如此重视选择、整理这类材料,从中也就表现出作者赞成社会大变动的进步思想倾向。
    《左传》记了多次战役,作者能将军事与政治结合起来,常常从政治的得失揭示出造成战场上成败的更为深刻的原因。如记鲁齐长勺之战(庄公十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都能从“信”、“忠”、“教其民”、“德立刑行”这些条件,说明战场上取胜的政治原因。把军事与政治联系起来,这同样体现出《左传》作者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观察力。
    在内容上,《左传》记载史事丰富详实,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出色的社会思想。
    《左传》记载史事涉及了广大地区,它对北、南两大国晋、楚及鲁国记载甚详,对齐、郑、宋、曹、卫、秦和后起的吴、越也都有大体均衡的记载。这点很值得注意,说明春秋各主要国家对史料均有相当的保存,《左传》作者则有开阔的眼光,对史料有充分的掌握。
    《左传》叙述的是真实的历史过程,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表现出不断展开的形式。它记载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矛盾,包括公室与世卿的斗争、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各国之间的斗争。又记载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这里有对阶级矛盾的概括而具体的描述,例如上述史墨等人的议论,以及晏婴对齐国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论述:“县鄙之人,人从其政;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人苦病,夫妇皆诅。”(22)书中也记载了人民大众在沉重压迫下爆发的反抗。这类反抗事件,有如:僖公十六年,城鄫役人反抗;僖公十九年,梁伯沟其宫而民溃;僖公二十八年,卫国人“出其君”(卫成公);襄公二十三年,陈国筑城人起义;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绞虐,舆人逐之;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昭公二十二年,周“百工之丧职秩者”随王子朝“作乱”,同年,“百工反”;哀公十七年,卫国匠人随石圃攻卫庄公,等等。
    正是由于一方面旧的统治秩序日趋崩溃,另一方面下层人民的力量在政权变动、战争和多次反抗中日益显示出来,因此,春秋时期在社会观念上出现了“君”“民”关系的新变化。《左传》对此的突出反映,就是大量记述了各国政治家、思想家“重民”、“民本”倾向的言论。他们从多面论述“有民”或“失民”是“取国”“保国”的条件之一。书中所载季梁、叔向、史墨、逢滑、沈尹戌等人物,都深深懂得“民”关系着社稷的兴亡祸福。季梁认为“民馁而君逞欲”是危险的。(23)叔向说“有民”是“取国”的条件之一。(24)沈尹戌说:“民弃其上,不亡何待?”(25)逢滑警告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26)这些思想家进而认为,“君”的作用应是“抚民”而不应“陵民”,并依照国君对民的态度,将国君分为“良君”和“困民之君”两类。襄公十四年传,记载了师旷对晋悼公谈论卫献公被国人驱逐一事,严责坏君,大胆地提出对“困民”的君主“弗去何为”的主张。齐国晏婴也说:“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27)认为君既然违背了“养民”的责任,老百姓自然就要将他抛弃。
    《左传》记载的这些“重民”、“民本”思想的丰富资料,是历史前进的产物,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重民”和“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古代的民主思想,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力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所以是先秦思想史上的新突破。战国时期孟子所阐述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左传》所载思想家的言论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在历史编撰上,《左传》已经达到相当熟练地运用编年体裁,因而对确立这一体裁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编撰说,《春秋经》只具备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左传》则记载翔实,血肉饱满,而且叙述有系统、有剪裁,在编撰技术上明显前进了。《左传》对于主要事件,必定叙述其前因后果,使人获得清晰的了解。在记述事件的同时,书中又重视记述人物的言论行动,因而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各种情状。所以刘知几评论说:“言事相兼,烦省合理。”(28)
    《左传》还为编年体史书如何做到联贯完整地记载史事创造了宝贵的新经验。编年体具有的优点是:按年记载,事件发生的先后清楚,且能看出同一年代发生的不同事件的相互影响。但又有其缺点:如果事件所经历的年代长,则前后要分散到许多篇中记载,势必彼此间隔,首尾难以稽查,史事发展的线索不易显现。因此,熟练地运用编年体裁,就包括在必要时打破按年叙述的限制,以突出事件的主线。《左传》正是这样做了。例如,桓公十年记载郑、卫、齐三国对鲁作战,为明其起因,追叙了四年前郑公子忽救齐有功、怨恨鲁人亏待他,这样事情的前因后果才得显豁。这类“追叙法”在书中运用甚多。最成功的例子,则是僖公二十三年,在记述秦伯帮助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之前,追叙了重耳出亡十九年的经过。重耳因晋骊姬之难,于鲁僖公五年由晋出奔狄,又历卫、齐、曹、宋、郑、楚,最后到达秦国。若将这些事情分散到十九年中叙述,就会前后悬隔,零乱而无系统,使人不得要领。《左传》作者于是突破了按年记载的格式,集中放到这里记载,这样,就成功地刻划了重耳从一个不谙世事、耽于逸乐的贵公子,由于经历了种种磨难,成长为一个有见识、有智慧的政治家,身边还有一批有作为的大臣辅佐。通过这段追叙,交代了晋文公争霸成功的政治条件,显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精心安排的这段文字,甚至使《左传》全书前半部生色不少--因为晋文公争霸是春秋前期的中心历史事件。《左传》这种编撰方法,实际上是在编年体中有机地糅合了纪事本末体的因素。这一创造对后人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影响深远。
    《左传》既是史学名著,又是文学名著,它开创了中国史学上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好传统。《左传》长于记述战争,它着重写春秋时期争霸和关系大国地位变化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作者注意到战争的条件,双方指挥的得失,士气的作用,战争场面的变化,叙述曲折细致,生动逼真。这同作者有高度的军事修养和叙事才能是分不开的。象鞍之战一段(成公二年),写齐军骄傲轻敌致败,晋军以顽强和团结取胜,写得扣人心弦。郤克血流到脚跟还不肯停止鼓声,显得那么坚强。但他身受重伤,难以支持。当此千钧一发之际,张侯、郑丘缓以誓死战斗相鼓励,特别是张侯勇敢顽强,并辔助鼓,晋军终于冲入敌阵,打败齐军。象这样动人的叙述书中还有很多。
    《左传》善于写辞令,写行人在彼强我弱情形下,如何以真情至理,委婉地折服对方。如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子产献捷(襄公二十五年)、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重视语言的古老传统,《左传》辞令之美即是这一传统的反映。《左传》还善于用极简洁的文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历史事件或场面。诸如“邢迁如归,卫国亡忘”,“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29),“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30),无不精炼生动,而又意味深长。刘知几极赞这种修辞方法,称之为“用晦”:“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31)“用晦”既是文字表达的技巧问题,又包含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对历史事件的意义理解得深刻,才能表达得深刻。《左传》这一成就,也成为后代史家学习的范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