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吕振羽在三十年代的孔子研究及其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舒文 参加讨论

所以,从宏观上看,孔子对春秋末期出现的从来未有的各种混乱现象而提出的对策有两方面:一方面孔子主张维护西周封建制度,对西周社会给予不少的回忆,认为西周制度是最高理想的制度;另一方面孔子根据当时较高发展的社会经济而创造封建统治者的哲学的政治的理论体系,把以前的思想遗产都一一继承过来,予以体系化,且与以多多少少的理想化的成分。这也是孔子能成为数千年的思想领域中最高支配者的一个重要原因。[(16)]
    那么如何评价孔子的封建保守论?吕振羽指出,孔子的“伦理”--人生哲学和其“正名”主义的政治学说的作用和关联,都在“仁”的下面统一起来,恰如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在封建主义的体制内被统一起来一样。孔子的“伦理”和“宗法制”能够贯彻到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去,并发生普遍的广大的支配作用,正因为不是孔子凭空创造,而是由于有社会经济的基础,由于孔子根据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表现。所以吕振羽认为“这是孔丘的客观主义成功的地方。”[(17)]
    吕振羽还认为,孔子所提出的“伦理”教条和宗法制度,不仅在封建社会生活中,在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存在的根据;而且由于封建制度的周朝,教权自始就没有发展与建立起来,需要直接对农民行使精神统治的封建统治者,正需要这种“伦理”教条和宗法制度,充作封建俗权者手中有宗教意义和教条作用的东西。但它究竟又是掌握在封建俗权者手中的东西,又不能成为名实如一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这样,一方面减小中国封建俗权者对教权的依赖;一面又使中国俗教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形式。“而此对封建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却是一个束缚,也影响到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开展和生产的进步”。[(18)]
    不过,孔子劝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要施“仁政”,吕振羽认为,这对于没有方向,不能自己打开出路的农民,是能受到一些实惠的。这虽然是统治者一种“治人”的手法,然较之不顾人民死活的暴君政治,是略胜一筹的。孔子反对统治者对人民滥用刑罚,不主张对农民无限制的剥削。当然这是一种“软化农民的麻醉政策”,“在孔丘的政治学说中,并不是主要的东西”。[(19)]事实上,孔子视农民为“小人”,从先天的品质上就是恶劣的,较统治阶级要低劣一等,所以对农民要实行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对于农民的反抗意识,必须用“刑罚的惩治主义”来对付。[(20)]
    但是,孔子提出的一套主张,在孔子生活时代行不通。究其原因,吕振羽认为,首先是孔子的“正名”主张只符合当时各国大封建诸侯的要求,而与事实上已取得各国实权的“大夫”们的利益正相反。因而各国诸侯虽欢迎他的主张,可是,他们已成了没有实权的“赘旒”。而掌握实权的各国“大夫”们反对他的政治主张;其次,孔子维持封建领主支配的政治主张和新兴地主--商人的利益也不完全符合,从而不能取得他们的同情;第三,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农民的同情,农民是坚决反对他的。[(21)]
    欢迎孔子的主张的,只有各国的大封建诸侯和那些走向没落的中小领主集团--“士”,他的主张,最符合于“士”的要求,从而自始便取得这一阶层的热烈欢迎与拥护。孔子就以“士”这一阶层为基础去策动其政治运动,结果是他的政治活动愈积极,便愈招致各国实际权力者的疾视和冷落,甚至与他为难,使孔子吃尽苦头,成为“丧家之狗”了。[(22)]
    三、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核心思想问题
    对此问题的研究,当时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周予同认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由本体论、道德哲学、教育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五部分组成,其中道德哲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的核心”。[(23)]张东荪则认为“孔子不讲形而上学而只讲道德问题”,表现了“中国人的思想一种特性”,[(24)]稽文甫认为孔子是“人文主义者”,人文社会是仁的社会、礼的社会,实现人文社会的主要手段是“正名”。[(25)]吕振羽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并没有考虑到宇宙本体论的问题,因为孔子是一个政治家,他的学说只从政治问题的解决上出发,只提到“人生哲学”的问题;同时他系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只肯从主观观念论上去说教,而抹煞客观的存在。孔子没有提到人的精神是独立的存在与发展的,还是受着何种外的存在的支配的问题。他只是直观的认为人有“先天的”“秉彝”的“仁”。[(26)]孔子以“礼”和“正名”作为维护封建的等级政治制的基本原理,并作为奠定等级制的政治机构;以“德”和“刑”作为对被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两种手段。[(27)]
    对于孔子的核心思想,吕振羽同当时的多数学者一样认为是仁。稽文甫认为“礼本乎仁,是仁的表现,仁的象征。”[(28)]吴博民认为“孔子的根本观念是仁。”[(29)]吕振羽认为“孔子思想出发点的仁,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仁是孔子理论体系的核心,政治、伦理等方面的东西都是被派生的,是以仁为源泉,而又受其决定的”。“仁”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据,是随同父母二人交合受孕而俱来的。也就是说“仁”是先验的精神的东西。[(30)]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论语》论仁,凡109例,含有多方面的意义。吕振羽认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仁”表现孔子在哲学上的“独断论”。因为孔子认为“仁”只是以“人”为条件的先天秉赋,“仁也者,人也”。同时孔子又认为“小人”不能“仁”,从而构成他自己理论上的一个矛盾。在这矛盾的交叉点上,后来便演化成孟轲的性善论和荀卿的性恶论。
    其次,“仁”是“忠”、“孝”、“悌”、“信”的本源,统一了孔子的“伦理”的人生哲学和其“正名主义”的政治哲学。吕振羽认为,孔子对当时所遭遇的社会问题如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等级名分的棼乱,诸侯相互的侵伐与兼并,宗法制度的破坏,农民和封建主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和封建统治地位的动摇等现象,提出用事君的“忠”、事父的“孝”、处兄弟的“悌”、处朋友的“信”来解决问题。而“忠”、“孝”、“悌”、“信”的本源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治人者”的一个无上的法宝,是“君子”立己、治人、齐家、治国、天平下的最基本原则。因为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孔子认为只要大家都肯去作“仁”的修养和实践,则一切社会内部的矛盾,便都能从个人的内心的修养去消灭于无形。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不会“反目”;存在于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破绽,便完全可以弥补起来了;“犯上”、“作乱”的现象再不致出现;农奴逃亡的事情就不致发生;乐利幸福的社会便自然会出现。吕振羽指出,孔子的“仁”是一个无美不备,“施诸四海而皆准”的理想中“圣人”的“心传”,是先验的独自存在的东西。正是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他取得了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支配地位。
    第三,“仁”也有一些积极因素。
    吕振羽认为,尽管孔子哲学的“仁”实质上是观念论的,但也包含着一些积极因素。例如:反侵略爱国思想(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操守(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可以久处约,长处乐);自我反省,不重复错误(吾日三省吾身。不迁怒、不贰过。)不固执成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坚强(刚,毅,木,讷近仁。);智(知者不惑。);勇(勇者不惧,临难不苟,见危受命。)等等。这些思想提出,对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了重要作用。[(3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