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林甘泉 参加讨论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译本出版以后,史学界一些同志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书进行了评论,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东方专制主义》从问世之后,就是一本很有争议的著作。魏特夫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判。甚至西方一些正直的资产阶级学者,对《东方专制主义》书中强烈的反共色彩也不以为然。但是这本书在国际上也得到一些人的称赞,有的人甚至把它和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相提并论。几十年来,在一些国际论坛上,无论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或是关于第三世界发展道路的讨论,都可以看到有些人引用魏特夫的观点。
    魏特夫曾经是一个共产党员和第三国际的工作人员,他自诩对马克思的理论遗产作过深入研究,这确实迷惑了一些人。《东方专制主义》书中对东方各国的历史旁征博引,这也使一些人误认他对东方社会确有研究。对于这样一本著作,我们显然不能只简单地宣布它“反动”就了事。革命的义愤不能代替科学的批判。《东方专制主义》既然以理论和学术著作的面目出现,我们就需要从理论上和学术上深入批判它的谬误。在揭露它政治上的反动实质和它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的同时,检验它的论述是否符合东方各国的历史实际,看它在学理上能不能站住脚。只有这样,我们的批判才有说服力。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自己在理论上和学术上才会有所收获和提高。
    下面我想谈三个问题:一。《东方专制主义》是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产物;二。《东方专制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三。“治水社会”理论与中国的历史实际。
    一、《东方专制主义》是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产物
    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所构筑的理论体系,其基础是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所作的诠释。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而且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的讨论经久不衰,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东方专制主义》确如魏特夫自己所说的,是对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宏观分析,不论魏特夫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毕竟是一家之言,可以见仁见智。
    对于诸如“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类涉及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我们主张通过百家争鸣辨明是非,求同存异。但是如果我们把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也看成是一般的学术理论著作,那就未免太书呆子气了。1990年这本书的中译本刚出版时,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提到:“如果我们有的读者过去对魏特夫的理论观点并不了解的话,那么从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到,强烈的反共意识是如何使一个学者完全抛弃了科学的良心,而成为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吹鼓手的。”①《东方专制主义》虽然以理论和学术著作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产物。在上述那篇短文中,由于篇幅限制,我的这个看法没有展开论述,现在不妨作进一步的说明。
    魏特夫说,他研究亚细亚社会是从20年代开始的。我们可以把他1934年移居美国之前看作是他研究亚细亚社会的第一阶段。1931年发表的《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是他第一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魏特夫说:“在我的经历的最初阶级,我利用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概念的愿望是强烈的和感情外露的。”②这段话大体可信,魏特夫对亚洲社会的研究兴趣最初是由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引起的。这种研究兴趣原先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是他对亚洲社会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魏特夫承认:“当1931年我发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把它作为‘对一个巨大的亚细亚农业社会进行科学分析和尝试’时,我认为我对于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的概念的倾向性,是在这个基本真理的意义上必然出现的一个小小的离经叛道行为。”④他所谓的“小小的离经叛道行为”,主要是“提出了人的能动活动和自然界的被动性之间关系的一个不同概念,因而强调了马克思关于父亲(人)和母亲(自然界)关系的论点的社会--历史意义”。
    关于历史发展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是应该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魏特夫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自然界居首位的思想”⑥,这却是一种曲解。正是由于他有这种错误的理解,所以导致他在20年代就得出以下的认识:“在东方世界中,由于环境干旱和需要对水进行控制,建成了大规模的由国家控制的公共工程,这使得东方的农业、政府和社会有其独特性,使得亚细亚社会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可以说,魏特夫有关治水社会理论的雏型,在20年代末就已初步形成。但是我们也应承认,尽管他的认识不正确,但这毕竟还是理论是非的问题。
    1931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会。魏特夫说,这次会议“彻底结束了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任何讨论”。⑦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在苏联、日本、中国以及欧洲大陆各国,这个问题的讨论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没有停止过。苏联学者视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为禁区,大概是在1938年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出版之后。在中国,中共六大虽然作出中国近代社会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结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学者中间,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和讨论从来就不被认为是一个禁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