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从学术史角度考察《史记》“五帝”“三代”本纪史料价值的得与失(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江林昌 参加讨论

二、“五帝”与“三代”本纪的时代局限
    司马迁在他那个时代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使他所编次的“五帝”“三代”本纪达到尽可能的完整、系统与客观公正。如果站在今天历史学角度看,《史记》也还存在着不少局限。这种局限有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原因。而这些主客观局限也是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所造成的,司马迁本人很难超越。试分析如下。
    1.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客观上造成了司马迁编纂《史记》时所参用的资料不全面。
    先秦时期,各氏族、各诸侯国都有史书。其最初的史书为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至夏商周三代之后,著于竹帛,镂于金石,是为“颂”。其后衍为散文,是为“春秋”。即《孟子·离娄下》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成了各诸侯国史书的通名。《墨子·明鬼下》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记录。《隋书·李德林传》引墨子之言称:“吾见百国《春秋》。”有时,各国“春秋”又有别名。如《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段话说明,《乘》《梼杌》《春秋》,名称虽异,而性质实同,都是编年体史书,而孔子正是从中取义。
    先秦各民族都十分重视历史承传,而其中共同的特点是,学术典籍藏于官府,而管理学术的史官则为世代相传。《荀子·荣辱篇》:“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章学诚《校雠通义》也说:“三代盛时,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义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到了春秋以后,史官学术典籍更为繁荣。《国语·楚语上》载,春秋中叶,楚庄王就如何培养太子一事征询史官申叔时的意见。申叔时就一下子列出了九种史官学术典籍:“教之《春秋》,……;教之《世》,……;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教之《令》,……;教之《语》……;教之《故志》,……;教之《训典》,……。”楚国的史官学术著作不仅于此。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这些“皆古书名”。
    楚国偏居江汉,学术典籍尚且如此丰富,则当时作为学术文化中心的中原,其典籍之繁盛,更是可以推想而知。《国语·周语上》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这里所列的一些学术典籍,又非楚国所全有。我们试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秦文献里所列三代学术典籍的书名略作搜罗,竟达七、八十种之多。今列于下,以备观览:
    如此丰富的先秦学术典籍,本可以为司马迁编著《史记》时全面采纳。然而,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几乎销毁了各国史籍。秦并六国,为了统一政令,首先要做的便是焚毁各诸侯国的史书典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奏请秦始皇,力陈各国执掌史籍对于秦国之害: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于是要求下焚书令,其中第一条便是要求焚烧各国史籍: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这是说,除了《秦记》之外,其他各诸侯国史官所藏的历史书,“皆烧之”。此事又见于《史记·六国年表序》: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在秦始皇所焚烧的各国书籍中,“诸侯《史记》尤甚”,这是因为,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各国史籍均由朝廷史官所藏,民间没有流传,所以焚烧起来特别彻底。《史记·六国年表序》对此有比较客观的分析: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
    正是由于这次焚烧,原来极其丰富的先秦各国史籍几乎消失殆尽。由于史书不在民间流传,因此一旦焚毁,就难以弥补。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皇家图书时,史书无法成部,只有附于“春秋家”之下。其事见于班固据刘歆《七略》所作的《汉书·艺文志》当中。而司马迁作《史记》,也只有依据不记日月的《秦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尽管司马迁在编纂《史记》前已博览皇室典籍,并遍游全国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但实际上,先秦时期的许多历史资料已经丢失了。这不能不影响到《史记》的著述。我们考察《史记》之十二本纪,则是五帝至三代本纪比较简略,秦汉诸本纪比较详细。这不是司马迁的本意,而是由于三代以上资料不足所致。对此,司马迁本人也有交代,其《自序》说:“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三代只能“略推”,秦汉则可详“录”了。班固和班彪都曾指责司马迁作三代本纪太简略。班固说:“其言秦汉,详矣”,而在作五帝本纪和三代本纪时,“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多抵梧”(《汉书·司马迁传》)。班彪则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而在作三代本纪时,“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后汉书·班彪传》)。两人指出《史记》记载三代以上历史“甚多疏略”,符合事实,但因此批评司马迁,实在有点难为他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