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陈寅恪“预流”说辨析(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陈峰 参加讨论

(16)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见傅杰编:《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7-211页。
    (17) 姚名达:《友座私语(二则)》,见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217页。
    (18) 牟润孙:《记所见之二十五年来史学著作》,见杜维运、黄进兴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第2册,台北:华世出版社,1976年,第1130页。
    (19) 参见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 参见桑兵:《国学与汉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30页。
    (21) 余英时:《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79页。
    (22) 《殷虚文字类编序》,《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195页。
    (23) 傅斯年:《史料论略》,第25页。
    (24) 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2页。
    (25) 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2、23页。
    (26) 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27) 参见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8-171页。
    (28) 王宜昌:《中国社会史论史》,《读书杂志》第2卷第2、3期合刊,1932年3月。
    (29) 齐震:《中国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商榷》,《文史》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
    (30) 梁园东:《中国社会各阶段的讨论》,《读书杂志》第2卷第7、8期合刊,1932年8月。
    (31) 刘兴唐:《疑古与释古的申说》,《食货》第3卷第5期,1936年2月。
    (32)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50、63、79页。
    (33) 张忠培:《立学高风世馨香--再读〈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见《吕振羽和中国历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
    (34) 参见傅芸子:《三十年来中国之敦煌学》,《中央亚细亚》第2卷第4期,1943年10月。
    (35) 葛兆光:《预流、立场与方法--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复旦学报》2007年第2期。
    (36)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北平:文化出版社,1949年,第150-151页。
    (37) 《吴宓自编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191页。
    (38) 李伯重认为,美国鲁滨逊的《新史学》一书体现了20世纪初期史学的“国际前沿”。与此相对照,以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代表的清华学派,站到了当时的“国际前沿”。参见李伯重:《20世纪初期史学的“清华学派”与“国际前沿”》,《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但是,就广义的“清华学派”而言,清华国学院与历史系、梁与王陈之间其实存在不小的差异,不宜将他们一概归入“国际前沿”,而应作更细致的区分。
    (39) 参见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40) 陈寅恪:《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所感》,《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46页。
    (41) 以上引文见余英时:《陈寅恪史学三变》,《中国文化》第15、16期,1997年。
    (42) 陈寅恪:《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4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