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裴秀的“制图六体”与“计里画方”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 武家璧 参加讨论

西晋裴秀(224-271)提出“制图六体”,一曰分率,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一般认爲前三者相当於现代地图中的比例尺、方向、距离,後三者指对实测路程进行校正以得到两地的水平直綫距离。这样理解在一般意义上是正确的,没有这些元素构不成地图,然而在具体的绘图作业中,要将某一地点在地图上准确定位,要麽知道它的纵横坐标,要麽知道它相对某一已知点的方位和距离,後者需要进行角度测量。那麽制图六体中是否包括纵横坐标或角度测量的内容,裴秀怎样在地图上标定地物的具体位置,怎样理解裴秀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制图六体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大创新,等等,前辈学者多有论及,其中颇有争议者,本文试作探讨,以就正於方家。
    一、分率--由“尺方图”到“寸方图”
    先从“分率”、“准望”谈起。裴秀曾遍览西晋秘书省收藏的地图,所见“唯有汉氏所画舆地及诸杂图”,他批评这些地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其所载列,虽有粗形,皆不精审”①。故裴秀绘图首重分率、准望。据记载,裴秀一生主持绘制过三种地图,最着名的当属《禹贡地域图》。《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任司空,因鉴於“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②,“以职在地官”,“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於秘府”。此图考古今地名,“随事注列”,是裴秀刻意爲西晋朝廷补作的一幅“古今地图”,据研究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幅历史地图③。该图因藏於秘府,不传於世,人们无由知其分率。但此次上奏的序文却被《晋书》中的裴秀本传以及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等类书所记载,使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传之於世,从而奠定了裴秀在地图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史籍明确记载有裴秀两幅地图的分率,一是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六引傅畅《晋诸公赞》云:“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爲《方丈图》,以一分爲十里,一寸爲百里,从率数计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不下堂而知四方也。”④《方丈图》是缩小了的一幅古地图。其比例尺按1里=360步,1步=5尺计算,大约相当於1∶180万。此图因比例尺比较适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南朝刘宋诗人谢庄(421-466)曾经依据裴秀的《方丈图》,制造过一丈见方、可以拆合的木质地形模型《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爲一”⑤。唐代张彦远(约815-874)在其名着《历代名书记》中,将《地形方丈图》列入“古之秘画珍图”之中。
    另一幅是西晋当朝的全境图,如《水经·谷水注》载“京相璠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隋书·经籍志》“《春秋土地名》三卷,晋裴秀客京相璠等撰”。《隋书·宇文恺传》载“裴秀《舆地》以二寸爲千里”⑥,据此其比例尺约爲1∶900万,是《方丈图》的五分之一,将原图缩小到二尺见方,可以称得上袖珍地图了。关於这幅地图的绘制,史籍明确提到京相璠参与其事,而《晋书·裴秀传》中并没有提到这幅地图,有学者认爲京相璠才是真正的地图学家,裴秀只是个大官僚而已⑦。请注意《隋志》在记载《春秋土地名》作者时指出“京相璠等撰”,且明确指出“京相璠等”是裴秀的门客;《水经注》载是书爲修《晋舆地图》而作,这説明参与绘制《晋舆地图》的绝非京相璠一人,而是裴秀的衆门客,京相璠是其中主要一位或代表人物,在着述《春秋土地名》时起了主要作用。前两幅地图是否有京相璠参加,不得而知,但必有衆门客参加是可以想见的。即使有京相璠参加绘制的《晋舆地图》,也被隋朝建筑大家宇文恺称之爲“裴秀《舆地》”,其他地图归功於裴秀更无问题。何况只有裴秀这样身份的人才有可能遍览秘书省图籍,其门客是不可以进入秘府的;且上奏《禹贡地域图》的序文必是裴秀所亲爲等等。因此,我们认爲强调京相璠等人的作用是应该的,但不应因此而否定裴秀在中国地图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史籍并未记载裴秀及其门客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地理测量工作,他们绘制地图很可能主要在古地图的基础上进行。《方丈图》及《舆地图》都存在着按一定比例将原图缩小制作的问题,爲保证新图与原图不走样,需将底图上的大方格(如无方格需采取一定措施补上),按比例缩制爲新图上的小方格,具体做法与“放样”制作相反,可称作“缩样”,“缩放样”是传统木工的主要制作方法。造就是後世所説的“计里画方”。“计里画方”大约需要遵循一个古老的习惯,就是“天下万方”、“方百里”。
    《左传·襄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战国策·齐策》、《吕氏春秋·用民》等皆称大禹时天下有诸侯“万国”。《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新书·礼容语》:“(汉)高皇帝起于布衣,而兼有天下,臣万方诸侯。”“天下万方”被作爲统一的政治版图的象徵,这大约是传世所绘“禹贡图”、“禹迹图”等多用“计里画方”的方式把“天下”分爲“万方”的依据。
    方国诸侯始封地的大小一般爲“方百里”。或认爲“方百里”与井田有关,或认爲“方百里”指封国的土地面积,与井田无关⑧。实际上“方百里”与先秦时代的“天下”观念及封建制度密切相关。《墨子·非命》、《商君书·刑约》记载商汤封於亳、周文王封於岐,《孟子·告子下》载周公封於鲁,太公封於齐等,均只有“方百里”,《孟子·公孙丑上》还説“文王犹方百里起”。《史记·晋世家》载晋始封地“唐在河汾以东方百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楚国先君“若敖、蚡冒至於武、文,土不过同”杜预注“方百里爲一同”;《周礼·匠人》“方百里爲同”等。由此可见“方百里”是指封国的面积,是天下万国的一个基本单位,按每一“方”大小爲“百里”见方的标准计算,“天下万方”的实际面积爲“百万”里见方,即一万亿平方里,这就是当时人们心目中“世界”的大小。“天下万方”、“方百里”从先秦时代开始就已成爲中国古代“世界地图”的基本框架。
    裴秀的《方丈图》就是一幅“天下万方”图。其底图《天下大图》“用缣八十匹”,按《汉书·食货志》“布帛广二尺二寸爲幅,长四丈爲匹”的标准,八十匹绢可用四十匹上下相接方式制作出八丈见方的“大图”。每一边以八寸爲单位划分爲一百格,全图共得一万方格,形成“天下万方”图。按“方百里”的规制,此《天下大图》的比例尺爲“八寸百里”,应是所谓“大图”量级的比例尺。因其方格边长接近於一尺,姑且将此类地图称爲“尺方图”。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由十八幅构成,按幅宽“二尺二寸”计,推测应是将《天下大图》缩小一半而成,比例尺爲“四寸百里”,这是裴秀制作的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大於“寸百里”者或可视爲“大图”。裴秀又将《天下大图》缩小八倍爲每方“寸百里”的《方丈图》,即由“尺方图”缩小爲“寸方图”,这可能是属於“中图”量级的比例尺。《舆地图》再缩小爲“分百里”量级(实爲“二寸方千里”、“寸五百里”、“分二百里”或“半分百里”)的“小图”。可以説裴秀在古旧地图的基础上采取缩制的办法,对大、中、小三类比例尺地图都有绘制。其缩样比例尺有三种:(1)由《天下大图》到《禹贡地域图》缩小至二分之一;(2)由《天下大图》到《方丈图》缩小至八分之一;(3)由《方丈图》到《舆地图》缩小至五分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