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考古材料看,商周时期的筮数已是比较复杂和成熟了,因此,它们还应该有更早的渊源。1976年《考古》第4期发表汪宁生《八卦起源》一文,公布了他在西南少数民族所调查的材料,同样得出了“阴阳两爻是古代巫师举行筮法时用来表示奇数和偶数的符号,八卦则是三个奇偶数的排列和组合”的结论。汪文指出:“与古代筮法最相似的还要算四川凉山彝族的占卜方法,名叫‘雷夫孜’。毕摩(巫师)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数是奇数是偶数。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个数字。根据这三个数字是奇是偶及先后排列,判断‘打冤家’,出行,婚丧等事。由于数分二种(奇偶),而卜必三次,故有八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这八种数字奇偶排列法,与周易》八卦阴阳排列法正好相应。上述材料进一步证明了八卦符号与原始筮数之间的关系。 上述数字卦与《周易》的关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似乎已成了学界共识。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更多商周时期数字卦材料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卦中数字“十”的发现,和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发现,又向学术界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李零先生所概括的:“学界认为与《周易》类似的数字卦,它们和《周易》到底是什么关系?或者也可以说得更具体一点,即它们是不是早期的《周易》?如果不是,有没有可能是《连山》或《归藏》?或者就连《连山》和《归藏》也不是,而是‘三易’以前或以外的筮占?”(注: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6期。)在李零先生之前,李学勤先生也提出了同样的思考:“还必须注意的是《周礼·大卜》记述有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连山》、《归藏》久已亡佚,其筮法如何,很难讨论。就是《周易》,其早期筮法也未必与后世流传的相同,《左》、《国》筮例即有疑难费解的。迄今发现的上述数字符号,使用数字不限于七、八、九、六,便是有异于《左》、《国》筮例的明证。因此,在商周遗物上出现的数字符号,虽然看来是与《易》卦有关,可是其属于《易》的哪一种,还是需要论证的问题。”(注: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考古发现不断向我们逐步揭开笼罩在夏商周学术文化真相之外的层层面纱。 4.简牍帛书为一些古书的成书年代及其流传情况提供了新答案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初期墓葬里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其甲本比敦煌卷子里的唐代写本至少早了八百多年。如今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种的出土,又比帛书本《老子》早了一百多年,成为迄今所见最早的《老子》版本。从简本到帛书本到敦煌本、通行本,从文献学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份考察《老子》书形成与流变全过程的较完整资料。关于《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过去学术界曾有春秋末年说、战国早期说、战国晚期说、秦汉之际说、西汉初年说等等。竹简《老子》的出现,说明至迟在战国中期,《老子》书已经存在了。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实际上是《老子》书的摘抄本。与通行本《老子》相比较,大部分文句相同或相近,但章次已不相对应,其总字数约为通行本《老子》的三分之一左右。三组摘抄本各有主题,甲组讲“治国”“道”与“修身”,乙组专讲“修身”,丙组专讲“治国”。 竹简《老子》三组摘抄本的出现,从文献学上提出了这样的思考:即竹简《老子》是从完整的《老子》五千言中摘抄下来的呢?还是在《老子》五千言之前即已在社会上流传且各有所本呢?前引王博博士文曾作出这样的推测:“甲组与乙组、丙组可能由不同的编者在不同的时间完成,但其内容又同见于今传《老子》中。这种情形说明,也许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个几乎是五千余字的《老子》传本。郭店《老子》的甲组与乙组、丙组只是依照不同主题或需要,从中选辑的结果。”裘锡圭先生也同意此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聃“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司马迁的说法是可信的。上述的推断说明,在战国中期以前,《老子》“五千言”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了。 其他如竹简《五行》篇比帛书本《五行》篇早,竹简《缁衣》本比通行本《礼记·缁衣》早。据此,我们可以分别考见它们的流传情况。 又如,银雀山竹简有《王兵》篇,其内容分别见于今本《管子》的《七法》《参患》《地图》等篇。通过对比研究,可知是《管子》袭用了竹简《王兵》篇。银雀山竹简的下葬年代是在武帝早期,这对于我们推断《管子》的成书年代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结语 夏商周时期的学术文化,经过夏商两朝的准备与积蓄,到了西周,尤其是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突破,用雅斯贝斯(K.Jaspers)的话来说,这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期”。这种“轴心时期”的学术文化,如何从原始氏族时代萌芽,到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发展,又如何对秦汉以后的学术文化产生影响,是一个需要全面总结、深入探讨的大课题。而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审查并梳理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本文所列上述数事,只是研究夏商周文明时期的学术文化之开始。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夏商周三代的物质文明研究已较深广,而对属于精神文明的学术文化研究则有待加强。令人振奋的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的考古发现,预示着二十一世纪必将使夏商周学术文化的研究形成新的高潮,出现新的境界。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大左右加百 @②原字钅的繁体加(甫去丶下加寸) @②原字亻加京 @②原字火加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