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治辽宋金史杂谈(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 参加讨论

    

但也更需要强调,使用古籍电脑软件,决不可能取代对史料的通读、浏览和抽查,特别是对基本史料的通读。古籍电脑软件不可能帮助学术懒汉。事实上,一些勤奋的研究生也很快发现,不能完全依赖电脑软件,必须认真读书。
    使用久了,发现使用古籍电脑软件并非全无诀窍,可举两例。朱瑞熙等先生与我合作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再版,我查到第350页朱瑞熙先生引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之说,妇人自称“奴”始于宋代,总觉得此说无十分把握。就使用《四库全书》电脑软件,不料竟有两三万个“奴”字。我考虑一下,决定其他书不查,单查两部书,即《太平广记》和《全唐诗》,结果果然在前一书中找到了唐代女子自称“奴”者。为什么单找这两部书呢?这还不是凭藉以前的阅读和使用经验,知道如《全唐文》等就不必找。
    我写《中国古代的丝麻棉续编》一文,得知《广志》一书载有“柞蚕”。但自己毕竟对魏晋南北朝史不熟悉,不知此书来历。就将“广志”作为关键词,输入古籍电脑软件,结果意想不到竟显示了约上千处。如以天下之广,志在如何如何之类。我考虑一下,决定其他书不查,单查两部书,即《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这当然也是基于自己的治史基础。还是印证了一句成语,熟能生巧。
    一一、史料的搜集和查对: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总需要按自己的研究范围,搜罗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有些前辈优秀史家,如陈寅恪先生等,由于对史料的烂熟,可全凭记忆,能很快从史书中检索到相关的资料。这只怕大多数人做不到,特别是自宋以降,史料更多。张政烺先生就对我说,读书总要留点记录,否则过後会忘记。前辈学者有的在书上作眉批,有的夹纸条,等等。吴晗先生对我们做报告,是强调做卡片。
    一般说来,当时抄录卡片,须记录书名、卷码、篇名等,但版本是否记录,则可灵活掌握。依个人的体会,当时学会做资料卡片,似可说是结束爬行状态,走向独立研究的一个标志。进历史所之初,年长十岁的张泽咸先生成了自己第一个良师益友。他看了我的卡片,提出两条技术性的意见,一是对重要部分用红笔圈划,二是尽可能标明史料的时间和地点。此後,我的习惯做法,是在卡片上附写路州县,有的地名较熟悉,只注州或县即可。时间或用年号,或用某帝的头一字。如事件大致发生于宋光宗在位前後,就注“孝、光、宁”。此後的实践证明,这两条意见使我受益非浅。卡片也可不以摘录史料为限。我看过朱瑞熙先生的卡片,比我做得细致,甚至剪下报上的一条小资料,也贴在卡片上。
    并非所有的资料,都有抄录卡片之必要。一般说来集中的资料,可以不抄,不常见的、零星或易于遗漏的资料,则须要抄录。如研究宋朝经济,《宋史·食货志》、《文献通考》的田赋等考自然可以不抄,但也不能绝对化。若研究和籴,《宋史·食货志》的和籴篇自然不须抄,但其他各篇一些零星的和籴记载仍可抄录。
    卡片积累较多,自然需要分类。经常会出现一张卡片,几处有用。当时只能卡片放一处,其他各类另立索引卡片。随着研究的进展,卡片也经常需要重新分类。如今中、青年学者使用电脑,复制资料自然更为方便。但上述抄卡片的经验并非全无参考价值。
    史料的使用,首先是不能相信自己抄录的卡片,应当反复核对原书。今人为吴晗先生出版《朱元璋传》,就发现不少错误,甚至无法找到相关史料,这就是他过分相信自己的抄录所致。我的习惯是定稿时逐条核对,看校样时还是逐条核对,事实证明,这种办法也只是降低错误率,而不能完全消灭错误。例如我在《宋朝兵制初探》第308页,引《齐东野语》记载,说杨存中第六女出嫁时,拨给良田千亩。後蒙方健先生来信赐正,应为杨存中得知六女生子而拨田。我当时虽查对原书,却并未通读叙事的前後文,说明自己治学的粗疏。
    自己的资料卡片尚不足信,转引别人论著中的史料,更须慎重行事。记得自己治史之初,张泽咸先生特别告诫我,凡是看到别人引用的史料,务须查对原书。严耕望先生《治史经验谈》第60页也强调了“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今举一实例。吕振羽先生为标点本《叶適集》作序,引《水心文集》卷29《题姚令威〈西溪集〉》一句话:“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後不谬。”以此作为叶適主张唯物论之证据。姚令威名宽,叶適在此结论前讲一段故事,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下时,“举朝上下无不丧胆”,主张“退走”。唯有姚宽称自己观察天象,“皆贼必灭之兆,未几,亮果自毙”。叶適是从上述荒诞的迷信旧事中,得出上述结论,而为吕振羽先生所断章取义,然而後出的几部思想史中,对吕振羽先生的错误引证,又辗转传抄。如1973年版杨荣国主编《简明中国哲学史》也转引此说,而前述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简编》第377页又将“姚令威”讹为“姚全威”。
    程民生先生在《中国北方经济史》後记中的一段文字:“学问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做,史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不核对史料尤其是不核对转引的史料,不注明所引书目版本,是非常可怕的。在我阅读今人有关论著时,总是对所需史料予以核对,发现竟然将近一半有错,或多字、漏字,或误解,断章取义,或将不同朝代的两篇文章当成一篇,更有将卷数、篇名、作者注错乃至将书名注错。有时为核对一条史料,费时一天才找到--压根不在所注书中!及至核对本书初稿时,发现原来碰到的莫名其妙现象全部重现,不禁出了一身身冷汗。”这是他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治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尽可能准确地使用史料的经验谈,值得我们每一位治史者参考和效法。
    宋朝史料散漫,远不如唐朝史料集中,核对工作确是费时费力,却更是非做不可。看校样是最累最苦的工作,这是收获研究成果时最後一道,也是最难过的关口。稍一不慎,错讹就会在目睫之下逃脱。随着自己的年龄增大,校读能力却是在不断降低,但是,任何一个严肃的治史者,理应把好这发表成果的最後一关。
    严耕望先生《治史经验谈》第49-50页中将“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後期改编过的史料”,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对辽宋金史而言,宋元时的记录,大致都可作为原始史料,成书于明清的《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等,一般不宜作为原始史料。但即使是宋元史料,对其原始性也须作具体分析。如岳珂《鄂国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卷24《张宪辨》抄录《三朝北盟会编》,因脱漏“枢密院职级严师孟、令史刘兴仁推勘,师孟、兴仁以”二十字,就写成了枢密院“属吏王应求请于俊,以为密院无推勘法,巩坏乱祖宗之制”。一名张俊的爪牙王应求,对张宪的刑讯逼供者,反而写成了反对违法审讯的良吏。这当然只能以《三朝北盟会编》为准。如何确定史料的原始性,主要在于广泛阅读史料,并将相关记载进行排比对照。上面说《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等一般不宜作为原始史料,但明清方志,甚至民国方志中,也有照抄宋方志等记载,其他明清的记载中,也仍有在宋元史料中见不到的记载,照样是原始史料。如郭光先生在《岳飞集辑注》的《岳飞的〈满江红〉是赝品吗?》一文中,[10]使用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上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卷117中所引的宋人《藏一话腴》文字,比之《豫章丛书》本,多了如下一段重要文字:“(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一作‘足’)以明其心事。”就有其原始性,成为判明《满江红》确为岳飞所写的重要证据。
    搜罗史料的范围宜宽不宜窄,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太宽。在古籍电脑软件问世前,如果仅为一个不大的课题,翻阅大量史料,而听任很多有用的资料从自己眼下或手中滑脱,是很不经济的。从另一方面看,在通读和浏览某部史料时,一般决不可能将其中有用的史料一网打尽,搜剔无遗。如今使用古籍电脑软件,就方便多了。尽管如此,搜罗史料,仍可采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所谓重点,是指大的研究范围,而不应是个别课题。最初个人以经济史研究为主,但看到有关政治、军事、文化等有兴趣的史料,也随手抄录。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蒙季平先生厚意,为《西南师范学院学报》约稿,正好抄录几条南宋初四川抗金的史料,再结合常见的史料,就较容易地写了《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若无早先顺手牵羊的史料积累,就写不成此文。现在自己有一习惯,如发现有可写的问题,就在电脑中立一文件,将自己的思考和某些史料输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特别人到老年,更容易忘却。往後偶见相关史料,有某些想法,即可再次输入此项文件。随着时日推移,积累多了,就容易写成相关论文。
    一二、生长点和跳槽:陈振师兄曾与我交谈,两人一致认为,阅读宋朝的大部分史料,在某些领域和课题提供有价值的成果,这应是我们一代人宋史研究的极限。我研究辽宋金史实际上也有三十多年,应当重复本文开头的说法,自己对辽宋金史的大部分课题仍处于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状态。更不论随着科学的昌明,人们还会不断提出和开拓新的领域和课题。
    

治史之初,网不宜撒得太大,须知撒网易,收网难,什么问题都想研究,结果什么问题也研究不好。邓广铭先生告诫我们这些学生,在治史之初,要选择自己的生长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