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和各级军管人员都清楚处理好派别之间的关系是军管成败的关键,但在当时政策下这恰恰是没有办法处理好的。“九五”命令发布后,较长时间内,军管要在支持“文化大革命”与维持秩序之间寻找平衡,仍然无法大张旗鼓地及时果断执行政策、维护稳定。各地多有发生武斗和冲砸军管会的情况。如9、10月,国防工业各部群众组织武斗还在继续,内外串连屡禁不止。11月,许多铁路局军管会的生产指挥班子还没有组织起来,郑州等铁路枢纽站大量车皮滞留。11、12月间安徽合肥、芜湖等地连续围困军管会,冲砸军部,打伤军首长,抢夺武器弹药,抢占军管会大楼,部队反复劝说无效。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仍然比较普遍。中央既耐心做工作,同时坚持树立军管的权威,支持军管人员按照政策对带头闹事的人执行纪律[4]202、203、205、206。经过持续政策宣传和对少数坏人的镇压,1968年以后,整体上的形势开始慢慢地好转。 五军管的第三阶段,是从1968年10月全国进入“斗、批、改”运动至“文化大革命”后期军管结束。军管工作包括维持革委会的权威,组织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领导“斗、批、改”的各项活动以及批林整风、批林批孔等运动。 这时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革委会都已宣布成立,随后各地区、市、县革委会也相继成立。军管单位的数量较1967年中期有了较大减少。但是根据具体单位的需要也有新增加的军管。如1968年底,人民解放军第8341部队组织军管会对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实行军管。196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长江航运系统实行全线军管,由所在地区的大军区或省军区、军管会派出并任命军管人员。有的单位甚至在军管之后又叠加新的管制措施。如1968年对教育部实行军管并组成军管小组之后,1969年4月又派出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教育部参加领导,会同军管小组成立联合指挥部[7]546。 军委办事组组织了对包括军管在内的全军“三支两军”人员的轮换。自1968年10月开始,全军分三批轮换完毕,每批相隔3个月至6个月。 这一阶段,总的来说军管形势在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和各军区、省(市)革委会陆续发出许多建立秩序的命令、通令、规定、指示、通知等,同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整党、清理阶级队伍,以及1969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对苏战备等活动,也加快了国内秩序的恢复。 按照军管开始时的设想,通过军管,建立“三结合”的革委会,有了新的权力机构后,军管就应该结束,但实际上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单位“三结合”的革委会成立时,就宣布结束军管。如至1967年5月下旬,黑龙江省军区先后对实行军管的116个单位(银行83个、粮库32个、1个档案馆)在完成大联合、建立“三结合”的新的领导班子后,宣布解除军事管制。江苏、浙江、广东、安徽、青海、福建等省陆续成立革委会后,其军事管制也随之结束。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在新的权力机构产生以后没有马上结束军管,而是延后一个时期才宣布军管结束。有的单位在产生新的权力机构数年以后,军管会仍然存在,并起着领导作用。如西藏自治区通过军管于1968年9月成立革委会后,直到1973年5月18日才宣布撤销西藏自治区军管会。 通过“斗、批、改”运动,有的军管单位在体制改革中撤销,这样单位的军管就自然结束。如国务院邮电部、水产部、煤炭工业部、建筑工程部、物资管理部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又如1969年3月开始,全军进行院校调整工作,至1970年2月,院校调整基本结束,保留43所院校,撤销82所。院校撤销后,其军管工作随之结束。 即使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军队领导的单位,有的军管也没有立即结束,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逐个宣布结束。1969年8月3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军队管理国防工业,由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空军、海军牵头,分别成立航空、造船、常规兵器和电讯工业领导小组,领导第三、四、五、六机械工业部和有关研究院的工作。10月,中共中央决定,按照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第二、七机部划归国防科委管理。1970年1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结束对国防工业各部的军管工作,委托总后勤部、国防科委、海军、空军、通信兵分别领导各国防工业部的“文化大革命”、干部工作和机关党政工作。但各国防工业部的军管并没有马上结束。1970年7月,第四、五机部革委会和中共核心小组成立,宣布军管结束。而1970年6月22日,六机部划归海军管辖,成立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同时又增补5位军管会副主任。1973年5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第二、七机部结束军管,军管会才撤出[7]518、523、524、525。 还有一些被军管的单位在革委会成立后,军管机构变换身份留在原单位。如北京地区,一部分军管会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继续在各单位起领导作用。 据统计,1971年年底,全军参加军管的指战员仍有5.5万余人,其中干部3.9万人,战士1.5万余人[1]35。其中在公检法系统军管人数最多,为19621名;其次是对工业交通系统的军管,为9736名;对国防工业系统的军管,为7421名。其他分布有:在县以上行政机关军管的1169名;在财贸系统军管的177名;在农林水系统军管的431名;在文教卫生系统军管的761名;在县以下区、镇、街道、公社和电信、气象、体育等单位军管和重要目标警卫的干部3101名,战士12895名。 从权力构成来说,军管在革委会成立后应即结束。军管会是临时的权力机构,军管会存在期间,一切权力归军管会;而革委会是集党、政、财、文大权于一体的权力机构。二者都是权威的领导机构,负责一个单位各方面工作,因此不应该并存。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特殊形势,许多军管机构在革委会成立后并没有撤销。这是由于:1、相当一批革委会是在派性纷争中勉强成立,内部不统一,不稳定,难以发挥作用,实际还是军管会起作用,故一时间不适宜取消军管;2、军管的组织领导体系顺畅,通过军事机关对军管实施的指导,集中、有力,而通过革委会系统无论行政方面、业务方面都还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完善的领导体系,没有形成领导权威;3、军管机构的主要领导人与后来成立革委会的主要领导人在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因此在工作中容易模糊其军管身份或革委会主任的身份,而可以在两个机构中采取方便的方式行使权力;4、当时没有明确规定革委会成立后即撤销军管会,也没有明确结束军管的时机。这造成各地各系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相机决定是否保留军管,和军管时间的长短。所以,革委会成立后有的军管机构撤销,也有不少军管机构在革委会成立后仍然保留下来。 即使宣布军管结束,军管人员也不是一律撤回部队。军管的名义取消后,有相当一部分军管人员仍然留了下来,尤其是原来军管机构的主要领导人。他们一般进入新成立的革委会,或部、局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但这些人仍是军人,保留军籍。严格讲,此后便不属于军管人员。但是,对这批人员没有一个专用称谓,习惯上仍将他们笼统的称为“三支两军”人员。 1971年“九一三”事件前夕,毛泽东在南巡中曾批评军管等工作说:“地方党委已经成立了,应当由地方党委实行一元化领导。如果地方党委已经决定了的事,还拿到部队党委去讨论,这不是搞颠倒了吗?”[8]377随后发生的“九一三”事件,促使全国对包括军管在内的“三支两军”进行反思。同时,多年军管积累的问题日益显现。1972年,毛泽东提议中央认真研究一次“三支两军”问题。为此,总政治部、中央组织部进行调查研究,经军委办公会议讨论后,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其中提出:“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凡是实行军管的地方和单位,在党委建立后,军管即可撤销。军管人员除少数需要留下担任地方工作的以外,其余调回部队。过去由中央命令实行军管的一些地区和城市,以及各地公安、法院、铁路、航运、港口等部门和广播电台,在建立党委后,授权所在省、市、自治区党委撤销其军管,并报中央备案。少数有某种特殊需要的地方和单位,对外可保留军管名义,对内不再行使职权。”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将其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全军军级以上党委研究讨论,并指示这个决定草案,待中央、中央军委依据各地意见统一研究定稿下发后,再组织实施。但是,此文件最终没有正式下达。 尽管如此,中共中央发出这一征求意见草案推动了军管的结束。至1972年底,多数单位陆续宣布结束军事管制。少数单位的军管仍然保留,有的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末期。如对国家卫生部的军管至1973年7月撤销,对外贸易部的军管于1973年底结束,军代表撤离。对财政部的军管至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后才告结束,军管会撤销。中宣部则于1975年9月宣布撤销军管小组,11月军管人员全部撤出。 “文化大革命”中军管持续多年,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在坚持“文化大革命”思想路线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单位内部思想组织不统一、秩序不稳定,导致军管迟迟不能宣布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