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海外青花瓷的遗存,明代外销青花瓷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国内流行造型和纹饰完全一样的制品,另一种则是为了外销的特殊需求而专门生产或订制的产品。以青花瓷发展史为主线,16世纪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传统青花瓷--纹章瓷--克拉克瓷。后面两个品种代表一种新的市场取向。如果说纹章瓷是欧洲王室、贵族或宗教的权威的标志,是社会地位的标志,那么发展到克拉克瓷的阶段,则表明大批量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也就是进入了青花瓷的平民化阶段。从贵重奢侈品--装饰陈列品--日常生活用品,在青花瓷的这一展开过程中,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社会变迁也同步发生了。 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据了马六甲以后,就与中国商人发生了直接联系。作为欧洲的第一个使团,葡使来华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时任广东按察司佥事署海道事的顾应祥,在他所著的《静虚斋惜阴录》中详记使臣之事,其中明确记载“其通事乃江西浮梁人也”。(60)而其后“许通市”的海道副使汪柏,也是浮梁人,《浮梁县志》有传。(61)这些事实说明葡人来华和入居澳门前后,已有可能与江西景德镇发生某种程度的关联。而葡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贸易,瓷器贸易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江西景德镇无疑成为澳门海上贸易发展的源泉。在葡人到来以后,景德镇诞生了新的青花瓷外销品种:纹章瓷和克拉克瓷。 传统青花瓷与在中国遍及各地的青花瓷别无二致,首先外销的青花瓷就是这种供给国内市场的青花瓷,此不赘述。将新品种纹章瓷、克拉克瓷联系在一起考虑,可以使青花瓷的展开有一个叙事结构。纹章瓷在中国本土基本没有发现,主要是订制外销,这种特殊的纹章瓷代表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下面专门探讨一下。 (一)纹章瓷 纹章是欧洲古老的一种标志性图案,欧洲纹章始于约12世纪的战场,为识别全身盔甲的敌我,作战双方各自在所持盾牌上绘制纹章以示区别,后广泛流行并被装饰于各类器物上,作为王室、贵族、军队、宗教团体及个人的标志。在青花瓷器上绘上欧洲纹章,始于16世纪葡萄牙人的订制。中国学者对于早期纹章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其原因是历史文献的缺失,加之中国本土实物的匮乏,以致对纹章瓷的研究一直是以清代以后的粉彩纹章瓷为主,这当然也与英国学者纹章瓷权威专著的关注点有关。但是,毕竟早期纹章瓷均为青花纹章瓷,这是由葡萄牙人首先订制生产的青花瓷谱系中的新品种。 英国学者莱斯特曾说:“纹章一直都是位高权重者和家财万贯者的宠儿。作为一种血统标志的记录,纹章成了贵族象征系统中一个错综复杂的支系。然而纹章的使用权并非为贵族所独享,它还可作为宗教、城市和职业的标志。在大航海时期,使用纹章这一风尚经由航船,载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在各个国家中形成了不同样式的纹章”。(62) 葡萄牙历史学家认为:“制作纹章这种时髦装饰”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外国传入葡萄牙并流行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正当这个时候葡萄牙发生了这样一幕场景:“贵族恢复了自己的经济力量,随之也恢复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新的经济中,贵族们成了首富,他们经常出入王宫,从国王那儿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俸禄、地租、官职和合伙经营海外贸易这种发财的便利条件”;(63)从1500年起,在海外的“舰队队长”,不再是“过去在海上漂泊的老水手”,而是“争名夺利的大贵族”。(64)在葡萄牙,曾试图以纹章来区分阶层。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规定纹章只给有头衔的人使用。而在15世纪早期,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就效仿西班牙任命了纹章主官,1495年,葡萄牙纹章法规定纹章必须进行注册。(65)由此,我们了解到葡萄牙海外贵族阶层群体的形成,正是葡萄牙人来到东方与中国商人直接接触后不久就开始在瓷器贸易中定制纹章瓷的背景。葡萄牙海外体制通过纹章来彰显那些佩戴者的显赫地位,也正因为如此,通过纹章图案明确身份和地位的愿望,在葡萄牙各个阶层中普遍存在着,葡萄牙贵族试图在一切事物上留下他们权威的印记。 中国纹章瓷未输入前,欧洲已有在陶器上绘制纹章的习俗,中国最早绘有欧洲王室的纹章瓷是葡萄牙人定制的,葡萄牙里斯本梅德罗斯与阿尔梅达基金会存有一件执壶,是最早的纹章瓷之一,上面绘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浑天仪徽章图案。(66)这表明16世纪初葡人来华不久,就订制了带有鲜明西方特征的纹章瓷。纹章瓷绝大多数订制于中国景德镇。葡萄牙来华尚未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之时,已经开始了瓷器贸易,最早在马六甲向到那里去的中国商人订购,后来直接在中国的舟山双屿港、福建漳州等沿海地区活动,通过走私贸易订购;1557年入居澳门以后,可以直接从广州订购。早期青花纹章瓷融汇了中、葡两国的装饰元素,成为景德镇青花瓷的一个新的分支,标志着青花瓷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依据葡萄牙学者迪亚士的纹章瓷专著,(67)还不足以作量化分析,但是他所收集的世界各地遗存的纹章瓷,弥足珍贵,使我们可以探讨青花瓷社会功能与进行分类的初步研究。通过对于迪亚士书中纹章瓷器的比对,我们认为16世纪前半叶诞生的纹章瓷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以曼努埃尔浑天仪为第一种类型;葡萄牙王室纹章是第二种类型;基督或耶稣会标志是第三种类型;人名或徽章可以作为第四种类型;绘有铭文的为第五种类型;混合以上两项或三项的可以作为第六种类型。现略举例于下: 第一种类型:执壶,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纹章瓷,上面绘有逝世于1521年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浑天仪图案。葡萄牙学者考订它的定制年代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现收藏于里斯本梅德罗斯和阿尔梅达基金会。(68) 第二种类型:水壶,无把,上绘有一倒置的葡萄牙王室纹章。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年代也被认为是正德时期。(69) 第三种类型:水罐,上面绘有耶稣会的纹章标志,年代大约在万历1610-1630年年间,现藏于里斯本阿那斯达秀·冈萨尔维斯博物馆。(70) 1 (二)克拉克瓷 如果说16世纪初葡人来华不久,就订制了带有鲜明西方特征的纹章瓷,那么享誉欧美的克拉克瓷则出现在稍晚的16世纪下半叶。具体而言,是在大约16世纪70年代出现。 克拉克瓷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典型的外销瓷品种,是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专为外销而烧制的新品种。葡萄牙人最早将这种瓷器运往欧洲。所谓“克拉克瓷”,其名称来历是1603年荷兰人抢掠了葡船“圣卡特琳娜号”,此船装载中国瓷器10万多件。(71)这批瓷器被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克拉克瓷的名称,一般认为是来自葡萄牙船Carrack的译音,Kraak是其荷兰文的拼法。当时,荷兰人对葡萄牙远航东方的货船称作“克拉克”(carrack),因而,在欧洲拍卖的这批中国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从此,克拉克瓷名扬世界。克拉克瓷在装饰上的特点是普遍带有多层次的开光,后来在陶瓷史上把16世纪末至17世纪生产的具有这类特点的外销青花瓷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澳门与欧洲有大量的发现,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福建漳州、平和、泉州、德化等地生产。根据考古发现与学者研究,大量克拉克瓷器制作于晚明到清初。有学者以葡人在1557年入居澳门的时间,作为克拉克瓷的开始烧造时间,似乎证据不足,二者之间没有见到有直接联系的资料。 1995年初,在澳门岗顶原圣奥斯定修院的工地上,发现一口古井,内藏多件完整的瓷碟,而在工地的四周,有大量明末清初时期的出口瓷碎片,部分可复原度大。经专家鉴定,该批瓷片大部分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制成,属加橹瓷(或称克拉克瓷,KRAAK Porcelain)一类。(72)这批克拉克瓷片,部分已修复,现藏澳门博物馆。2011年揭幕的澳门北湾瓷器展览,展示了大量在澳门北湾发现的青花瓷残片,是澳门作为16世纪青花瓷外销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西传源头的历史见证,其中,有大量克拉克瓷,主要是景德镇的产品。 2003年,“万历号”的残骸在离西马来西亚海岸6英里的水下被瑞典人史坦(Sten Sjestrand)发现。这艘沉船包括了10吨的破碎瓷器,完好的瓷器只有几千件。船上的瓷器以青花瓷器为主,而这些青花瓷器主要是“克拉克瓷”,这表明欧洲应该是最终目的地。 关于克拉克瓷生产的起始时间,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很难说是始于何时。在江西广昌的万历元年(1573年)墓葬出土的开光青花瓷盘,已被确认为在中国本土发现最早的克拉克瓷。(73)而克拉克瓷研究专家里纳尔迪根据纹饰分析,将隆庆(1567-1572年)年款的盘子定为克拉克瓷盘的前身,并据此认定克拉克瓷生产不会早于隆庆初。(74)这种说法实际上说明,不能完全排除隆庆以前没有,而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生产是于隆庆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