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2)
二、周文王神话中的天下 天下的意思当是“天之下”。过去我们在思考天下观念时,多认为天下是在表述一个地理上的平面空间,但这可能是后起的观念。在起源的阶段,如西周,此天下观当是一个立体的宇宙图像,且主要是表现在上天与下土。一般所论的“中国”相对“四方”的天下观,当成立于战国以后。 天下观的成立必须先有“上天”与“下土”的相对概念。天或上天的观念成立于何时,在中国史研究中聚讼纷纭,无法克服的原因之一,是天的概念最早是表现在口语中,而这个部分无迹可寻。当这个概念开始由语言形式转换为文字时,我们也不容易判断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天”、“帝”都可能表现了口语中的“上天”的概念。且当天与帝的汉字定型化后,不同地区的使用者使用此字来表达其地方知识中与天相关的概念。但使用者使用这些文字究竟表达了何种事实,也无法得知。只想靠古文字学的钻研无法获得进一步的答案。此即历史研究中的汉字的局限性。 以目前的研究业绩为凭借,我想上天的概念至迟成立于殷周之际,至少以“天”字的成立作为判断的根据。此“天”究竟何指,虽也众说纷纭,但指宗教的天则无疑,或可笼统的说是天神。④ 与之同时成立的观念是至上神(天、帝、上帝)居于此“上天”,支配其下的人间。故天下是指此天神管辖或笼罩的区域的“下土”或“下国”,包括“下民”。推而论之,天下“概念”源于远古以来,各(大)国的统治集团认为自身统治的区域即其国或部落的天神所支配的区域。若至上神是某种之天,则各政权都可自称支配天下。即使在这个阶段没有“天下”的语汇。 我们可以推想西周以前的各个区域性王权,如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都可能出现了天下概念。区域性王权首长所统治的区域亦即该首长主祭的天神所支配的区域,虽然我们可以推测不同的文化圈有不同的天神观与不同的祭祀制度。 而天下的“文字”(汉字)形成于中原王朝,最早为周王集团所使用,也一定都不令人意外。因为汉字本来就是中原王朝所独占与使用的技术。 若从文字面去追论天下观的起源,则可上溯到“周文王神话”。此神话主要表现在《诗经》中,在时间上或可追溯至西周前期。《皇矣》是《诗经》中唯一出现“天下”一词之诗篇。为讨论之便,我节录此诗如下,再加以说明: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文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万邦之方,下民之王。这首诗叙述上帝弃绝商纣王而选择周文王。这位上帝居高高在上之“天”而“临下”。此上帝“临下”所监督的区域当即“天下”,而王者(如周文王)所对者即此“天下”。此“天下”是由“万邦”所组成,其人民即“下民”。而由于周文王受天命,故周文王为“下民之王”。 此诗表现出天下观念的初期形态,即天子与上帝(天)联结,而得以受天命治天下。在初期阶段,这种天下观相较其后儒教的理论化,具有浓厚的巫教、魔法色彩。上天与下土的联结是借由王者的上天、下地的宗教能力,并作为天与地二界的媒介。文王就是这样的宗教领袖。⑤ 如《诗经·文王》曰: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王可以升天,下地,而伴随着上帝。初期天下概念中的空间,是居于上天的王者由上而下所看到的范畴。王之所以居于上天,当然是基于当时的宗教信仰。而周文王就是一类具有宗教能力的圣者(宗教领袖)。 这首诗也作为周统治者的政治论述,在说明周人之所以成为中原集团诸国的领导者的原因在于文王“在帝左右”,而得以支配下土的“天下”。《文王》之诗又说“仪刑文王”。即周人只要效法文王,即可以永保“天下”。 类似的诗句与概念也出现在《诗经》中。如《诗经·殷武》:“天命临监,下民有严。……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这里出现“天”相对于“下民”、“下国”的世界像。周王所统治者即此“下民”与“下国”。另一诗《小明》曰:“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也是“上天”相对于“下土”。 我们可以推论这种王者伴随上帝在“上天”,并受天命以统治“下土”、“下国”、“下民”的观念,即天下观的初级阶段,当完成于西周。而文王是最重要的典范,故整个政治论述以“周文王神话”为根据。 那么周王的“天下”的具体范围为何?我想只包括与周王有朝贡、册封关系诸国所构成的领域,亦即本文所谓的中原集团的诸国。这个领域是以周王为主祭者的祭祀圈。从上述“天下”理论重新理解《诗经》中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北山》),其意不是指“全世界”皆(应)是王者的统治领域,而是指同一位上帝所监临的区域内,皆是“王土”。因此,不是这位上帝(天)所监临的区域,即“天下”以外的区域内的人民,以今天的说法,是异教徒,则不生活于“王土之内”,也不是“王臣”。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