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一个方面。它的实质无非是依靠人力,合理地利用自然,以取得动植性物资的供应。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许多复杂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是:要取得哪些物资?应当如何依靠人力?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 上面我们已经谈过,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资,衣、食、学习、医药、战争等各个方面,除去一部分所谓“矿物”或“无机物”以外,其余有机物质,大部分都必须由农业生产供应。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怎样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以取得这些有机物的历史。 (一)采集、储积、加工 自然界的有机物,只有石油、煤炭等形式的“矿物”是来源于古生物体,“生产过程”,不大受当前时令和地理条件等环境的影响。其余从活的动植物,特别是从植物界得来的生活物资,它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都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最基本的问题是,只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获得,不能单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其次是质与量的问题:就是既要获得足够的数量,又要质量合于要求。这两项,农业生产开始之前,人类没有办法主动地控制自然条件,就完全依赖于大自然,靠采集、渔猎等方式获取。最初,大概是完全盲目地随手掇取,遇见什么就取什么。等到由实践经验中知道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还有哪些简直不可以吃的时候,采集和猎取才有主动选择。进一步了解到某些动植物只能在哪一个季节、哪些地点可以获得。这样,采集和猎取就有了计划性,但还与农业生产无关。我国历来相传“茹毛【1】饮血”在“稼穑”之前,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说法。 采集猎取等方式受环境限制,供应既不稳定更不经常,只可以满足少量人口的要求。如果要供给较多的人口时,则有种种困难。这些困难,最初可能靠“储积”的方法解决一部分。动物性食物,季节性限制较宽,但却不耐储存。时间稍久,则会变质,便完全不能利用,有时还会有毒。也许在秋末冬初,天气干燥寒冷时,无意中发现天然晒干的肉块,比较耐储藏些。积累经验之后,利用日晒【2】、风吹、乃至于火烘(必须在发明取火藏火的技术之后)来加工保存以延长储藏时间的技术知识,也就跟着发展起来了。而且,这些技术知识还推广应用到某些多汁果实、块根、块茎以及种子上。 采集的植物性食物,种类应当颇为复杂。果实、块根、块茎和种子,通过干燥加工储藏虽然可以延长保存时间,但是延长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更重要的是,采集得来的数量,总不能满足需要。储积着的,一部分会腐败,另外,还会有因发芽而变质到不能食用,只好抛弃的情形。发芽后被抛弃在住处近旁的某些块根、块茎和种子,经过一段时期的生长,变成新的植株。新植株达到成熟后,又可供采集。这种植株,古代称为“旅生”或“橹生”【3】。旅生植株,启发人类主动用人工培育的方法来培育它们,逭就是农业生产的起点。 猎获的动物不一定全是死的。牝兽临产前,行动不便,容易被人活捉。猎人将健全或受伤的孕兽带回家,它们可能在死亡前产仔。围猎时,可能捉到成窝的幼兽。野鸟很少产未受精的“寡蛋”。拾回来的鸟蛋可能在住处的火旁边孵化出雏。整巢的雏鸟也会成为儿童乃至成人们的猎获品。另外,采用猎网、陷阱、以至“套索”等方式,都可以活捉到走兽飞禽。幼兽和雏鸟,可以由看家的老弱或儿童饲养驯服长大。活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也可能逐渐驯服。这些驯养情形,很早便已经开始。驯养范围,则至今还在扩大。从文字记载来看,甲骨卜辞【4】中所用的牛、羊、猪[包括“彘”(即母猪)“豚”(即小猪)]、狗等“牺牲”(杀来祭神鬼的动物),数量有多达三、四百只一次的,可见殷商民族畜牧业已很发达。鸡,也在甲骨文字中见到过。鹿类、雁(鸿),在“囿”,(半畜养式的猎场)中常常提到。《庄子·山木篇》里曾记载有家养的雁【5】。可是,雁的驯养,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 (二)利用野生到人工干预 采集猎获,一切都得听从自然条件的安排。人类主动的努力,只是从自然界已有的“野生”动植物中取得现成的个体来利用而已。培育旅生植株,驯养动物,还只是从利用天然到主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渡。采集猎获,往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而所得的数量有限,质量又不合理想。后来慢慢觉察到,某些有用的动植物,由人们自己照料来生长繁殖时,既可以节省寻找追捕的大量劳动,而供应也更丰富可靠。这样,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将采集猎获所应付出的劳动,向栽培饲养方面转移。这个转移是人类干涉生物的生长繁育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开始。从此以后,在向自然作斗争以取得有机物质的供应上,人类由被动的等待变成主动的干预。农业生产从此才真正萌芽。 主动干预栽培饲养过程中,人类渐渐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整理总结,得出一些技术与理论知识。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和计划生产,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功的经验,又改进提高了技术与理论知识。知识和实践,彼此这么互相促进,人类在农业生产上千预自然的成就就日益发展提高,生活也就日益美满丰足。干预自然,实际上应当是而且也只能是人们在掌握了自然规律后,才能对自然进行更合理更正确更有益的利用。掌握自然的规律,必须以正确地认识自然现象为基础,从客观的观察验证出发,不能凭想象或主观愿望去“创造”。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上千预自然的成就,似乎是先认识了大自然界天时与地力的规律性,以及生物本身对于天时与地力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然后逐渐明确人们自己的努力方向,改造自然环境,也改造生物,从而获得胜利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