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利用自然——《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二)(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济史论坛 石声汉 参加讨论

总起来说,人类在栽培与驯养中干预自然,并不是已经终结或僵化了的事。一方面,栽培与驯养的种类和品种,从古至今,不断地在扩大。就我国来说,古代在驯化野生生物方面,虽然已有不少成就,但是后来新增加的仍不在少数。蜜蜂和苎麻,到宋代(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才逐渐成功,而罗布麻、油瓜、杜仲、海带、梅花鹿、麝等等,在解放后才开始栽培或饲养。另一方面,对已经驯化多年的动植物的饲养栽培技术与学理知识,也还在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广阔的前途,有待于大家的努力。
    一个民族,文化愈古老,历史愈长久,农业生产的成就往往愈高。农业生产成就的高低,可以从驯化的动植物种类和栽培饲养技术上的创造发明逭两方面的数量来衡量。我国古代文化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自己驯化的动植物,种类既多,方面又广;接受引入品种后,还常常利用自己传统的技术与学理知识,在栽培驯化上作出种种改进。而且,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初步总结到原理原则的水平,认识到自然发展的规律,了解到“天时”与“地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积极的干预,可以使农业生产朝着对人类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获得预期的效果【19】。这种“人力可以胜天”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驯化的动植物种类和栽培饲养技术,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在文献中找到明确的历史,其余大部分仅仅知道是“古已有之”的优良传统,它们的起源却湮没在“太古”时代,无法作出明确的考定。近年考古学者的发掘,找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物证,例如,种子、兽骨、纺织品等。这些大多数农业遗产,虽然以真实具体的实物留给了我们,但是它们的时期却都只能以几万年几千年前某一个“文化期”为标志,而没有更清晰的记载。劳动人民对于自己的创造发明能够有益于自己和他人,便已经感到满足,并不想作成年代记录,以得到当时或后人的承认或歌颂。我们继承这份丰富遗产时,虽然因为时代湮没而感到遗憾,可是它们的古老历史正说明它们的光荣伟大之所在,值得我们自豪和珍视爱惜,更值得我们努力发扬光大。
    (三)多种经营
    自然界有多种因素,过去我国农业生产者无法控制。第一,每年寒暑季节,不能由人力改变或倒转;无霜期的长短固然大致固定,但北方来的寒流异乎寻常地来到时,常常引起过早的初霜和过迟的晚霜,损害作物,冻死幼畜。第二,降水量分布得不均匀,无从调整,虽然可以按照年周期性的集中雨季来安排农事活动,可是另外一种长周期的旱灾涝灾,也经常威胁着农业生产。第三,急风暴雨及附带的山洪海潮。第四,雹与沙雾。第五,虫害、病害,以及其它害鸟、害兽等。对付上述这些灾害,在已经发生后再来作正面斗争,往往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改变经营项目,改变播种日期,更换新品种,打一些迂回战,出奇制胜地“绕过去”,常常用力少而成效大。多种经营,最重要最基本的意义,是以“有备无患”来适应变化多端的自然环境。《汉书·食货志》为合理地计划农业生产提出过一条经验“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这就是说,当人们在未能事先掌握当年气候变化的细节以前,应当多种一些适应力不同的种类与品种,来增大获得农产品的机遇,避免“单打一”,而引起的全部歉收。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无疑地,是从多次严重失败的惨痛经验中得来的教训。
    为了增加品种,我国农民除了自己培育,与或远或近的地区交换之外,还非常重视并付出极高的代价,从国外寻求良种。举个例子来说,所谓“占米”的水稻,据《湘山野录》记载,十一世纪初,宋真宗听说占城(今越南北部)稻耐旱,便派专人拿珍宝到占城去换了二十五石种子。
    自周秦以后,我国的小农经济采取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除了生产粮食之外,还从事种种副业生产。例如,靠种桑养蚕及种麻来解决衣着和税绢税绵(丝绵)税布的要求,后来又增加了种棉花一项【20】。从养蚕,到纺绩、染、织,主要由妇女担任。其次,为了“副食”,要种些蔬菜、油料和果树来补助粮食。小型畜牧(包括役畜和肉、蛋的供应)和酿造,除了自给一些之外,往往是解决家中零用“现钱”的问题。还种些竹子、芦苇、席草、材木之类,供制作小工具、家具和用具之用。小规模的修缮,包括木工、竹工、圬工(“泥水活”),一般都由家庭成员自己动手或者“换工”来解决。林产“山货”,渔业,因地区而异,与农业生产互为宾主。甚至锻工,也要由少数农民作为专业性副业来解决。生产基本单位扩大,人手较多时,除了共同担任基本农业生产劳动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来作全面安排,分出小部分人力,作一定的副业分工,让许多琐碎的事情,能够及时合理地自行解决,这样,不致废时失机,同时也可以避免人口过分地向城市集中。
    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不同,季节性限制很严格。像粮食、果品、蔬菜,每一种往往都有固定的生长与收获季节。收获后,储藏前及利用前,常常需要经过加工。生产规模愈大愈集中,每次收获总量愈高时,加工的需要便愈迫切,而且所要求的加工精细程度也愈高,然后储藏中的安全才有保障。
    农产品的有效利用率,有种种差别。一般都带有颇大一部分“副产品”。粮食作物,通常只利用子粒作为“原粮”,子粒大约占收割所得(根不计算在内)有机物总重量的3096上下,其余70%是人类不能食用的藁秸。子粒经过加工,作成“成品粮”时,还要有一两成糠麸,成为“耗损”,所以实际上庄稼的有效利用率,只有总收获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副产中,糠麸之类,用作精饲料;藁秸,可以作粗饲料,或编制各种用具、盖屋顶用或作燃料等。饲料经过家禽家畜利用,小部分转化成为蛋、乳、肉等高级蛋白质以及脂肪,利用价值大大提高,大部分则变成“厩肥”(圈粪)与灶灰还给土壤,为后茬作物准备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此外,蔬菜、果品、纤维、油料等作物,在加工过程中,随时也有些剔除残余的副产物。在农村裹,总是多次精细拣选,分别处理:质量稍高还可以利用的部分,经过醋酸发酵制成食用醋,或经过乳酸发酵制成菹、鲊等精美可口的食物,在“空园”季节,作为“接济”的副食。粗老到连加工后也还不能利用的,多汁部分可剉碎作饲料,干枯的作燃料。无法利用的,送入肥堆,还给土壤。畜产,除了肉、蛋、廐肥和剪毛之外,屠宰之后,革、羽、毛、角、骨、筋腱、血,凡经过加工可以提高利用价值的,都予以适当处理。例如,用血料作为不透水涂料,敷在纸和网绳上,防漏防腐,从我国传出去后,许多地方都仿行。大小家畜的肠,近百年来,作成肠衣,供工业、医药和食品工业上用的,数量很大。多样的利用过程,步步都得付出辛勤劳动,繁琐细碎,当时往往看不出成效。这些副产,如果伴随主体,送入城市再加工消费,不仅浪费大量运输力量,而且处理它们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的人,深深体会了“稼(即种植)穑(即收获)艰难”,一点一滴地珍惜惯了,也就有种种办法来充分利用,使它们发挥最高效益,从充分利用中,对各种有机物质的性能,累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与理解,也养成了勤俭朴实的生活习惯,正是多种经营的好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