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栽培植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四)(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济史论坛 石声汉 参加讨论

(五)材木
    利用天然或次生(清伐后保护着自己更新的)树林,供应材木薪炭,也应当起源很早。许多发掘出来的文化遗址中,都有柱桩痕迹。石器上常带有穿孔,表明原来曾装过木柄。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利用树木可能比进行农业生产还早。人们在定居之后,有意或无意地在住处周围栽种树木,也不难设想。我们试从《诗经》、《尚书》、《春秋左氏传》中总结一下,树木的种类有松、柏、栝、桧,桑、柘、檿(野生小桑树)、杨、柳,扮、榆、枢、枣、棘、枸、榛、栵、椐、栩、栗、柞、栗、六驳、栲、杻、桃、李、梅、棠、杜、檖、椅、桐、梓、梧桐、楸、椟、樗、枳、楛、柽、漆、樛木、*[木+速]、檀、槐、楰、杞、楩【18】和竹类。其中,对于椅、桐、梓、漆、榛、栗、楸、槚、梅,已明确地指出是栽培树种。这九种栽培树种中,榛、栗、梅可能作为果树,漆树作为涂料,其余五种除了作材木之外,还看不出有其它用途。战国末年的《管子·权修第三》所提出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这个比喻,现在已成通用的成语。《史记·货殖列传》引用这句话之后,还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作证明:“山居千章之材”(解释是居住山区,拥有一千棵已经长成材料的大树)和“淮北、常山(二恒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荻,……渭川千亩竹”的经营,可以和千户侯相比。崔宜《四民月令》,正月安排从初一到十五移栽各种果树;到月底止,移栽“竹、漆、桐、梓、松、柏、杂木”。《齐民要术》中记载经营白杨、柘树、各种榆树林子,和近水处种柳树作柴出卖所得的利润,同地租剥削所得的差不了多少。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公元前六世纪以前,黄河流域原产树木中,用作材木的树种已经不少。再从这个时期其它文献里去寻找,还该添上梬(即*[木+耎]枣)、枞、椴、桦、椿、槭、皂荚、谷、楮、合欢等多种。如果将当时几篇“赋”里面所搜集而不易确定的树名也算进去,那就更多了。不过,除了榆、檀、槐、栎、柏、松、柞可以说是木材较坚实致密的树种之外,一般多属于软材树种。至于江南的豫章(即樟树)、枂、杉等,岭南的桂、紫檀、乌木等,由于建筑宫殿的需要而运到长安、洛阳、邺都等地,但是与黄河流域的林业生产无关。当时在长江流域大致还是采伐天然林木,没有达到人工干预培育的阶段。估计,长江以南,在六朝以前,天然林木大致还够用,除了“庭树”和果树之外,栽培造林可能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竹”。《诗经》中多次提到竹,而且当时黄河中游、河南北部,有颇多的“竹园”甚至“竹田”。制纸技术发明以前,钞写文字书籍的,除了用缣帛(丝织品)、牍(薄木板)之外,竹片是常用的大宗材料:符、节、笺等小件之外,简、簿、篇,籍都是竹片。另外,兵器中的箭,日用小器具的筐、筥、篮、簏、笥、簠、簋、笼、簟、箸,消费量也应当不小。乐器箫、管、钥、竽、笙、簧、笛,倒还是小宗。这些需要,似乎说明周秦到两汉,黄河中游野生、半野生和人工培植的竹林,应有相当数量。《史记·河渠书》:“下(即伐)淇园之竹以为楗(即插入河中作为竹排,加土石)”来堵塞黄河决口,就是就近利用河南北部的竹林。
    冬季,树木大半处在休眠状态,各部分的含水量相差最小。春天开始生长活动时,新老材部的含水量差异就慢慢增大。夏天水分变化最剧烈,直到果实种子成熟后才逐渐趋于稳定。水分分布愈不均匀,干燥后破裂、翘曲、扭转等变化便愈大。因此,砍伐所得木材的性质,和砍伐季节有关。另外,新种子成熟后再砍伐,落下的种子产生幼树的机会较多。估计,这些现象,我们的祖先已经体会到了。因此,战国到西汉,各家政治主张中提出要规定砍伐树木的季节的,不在少数。《孟子》、《管子》、《韩非子》、《淮南子》,乃至《周礼》,都有这种拟议。后漠崔塞《四民月令》总结为:“自正月以终季夏(从正月到六月底),不为伐木”。《齐民要术》进一步解释说:“凡木有子实者,候(即等到)其子实将熟”再砍伐,而且还总结了一个补救的办法:“非时(即在不适当的季节砍伐)之木,水沤一月,或火煏(即在火旁烘烤)取干”,便可以防止生虫和变形。
    注释:
    【1】梁家勉按:北栾初陶谷《清异録》也说,莴苣是呙国使者携来的。
    【2】《诗经·周颂·清庙·思文》中“贻我来牟”,解释是“天赐我们以大麦(来)和小麦(牟)”。
    【3】校者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西周或西周以前仅有熟铁,这种铁硬度低,可锻不可铸,用处不大。“到春秋初期已能熔解铁矿石成为生铁。生铁性硬而脆,可铸不可锻,用以铸农具,称为恶金。”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谓,“铁的发现大约是在西周末年”,广泛使用是在春秋初年。辛树帜《禹贡新解》说,“中圃冶铁技术的发明,可能在西周时代,或西周和东周之间”。
    【4】《史记·货殖列传》:“…唯卓氏日:‘……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5】“菹芋”,芋本身不可以菹,怀疑是“种芋”。
    【6】茭郁同玉米上的“灰包”或“菍头”(见《植物名实图考》)相似。茭白,在四世纪的书中,称为“蘧疏”、“茭首”,已经用作蔬菜。金、元之间《种艺必用》中提出“茭首根逐年移种,生着不黑”(不黑即孢子不能成熟),是一项值得注意的防止“茭郁”蔓延的方法。
    【7】原目录32项。其中“干姜”和“生姜”两项,应是一种。“五辛菜”这个总名,包含四种已经另行记载的荤辛,一种“蓼”单独计为一种,总种数只有31种。
    【8】“春盘”是立春那一天,用几种具有苦味辛味的蔬菜配成。
    【9】腌菜,称为“菹”,《诗经·小雅》有“是剥是菹”。《檀记·内则》和《周礼·酰人》所记种类更多。
    【10】校者按:《诗经·陈风》“墓门有梅”的“梅”,各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一税是蔷薇科果树的梅;一说则依据毛传《小雅》将梅解释为枂,认为是樟科的桐树。作者则持前说。陈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其地目前既不产枂也不产梅。但参之《诗经·小雅》“山有嘉卉、侯栗、侯梅”,以梅与栗并举称为嘉卉,似以解释作果树的梅更为妥切。参见辛树帜《我国果树历史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