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建国本无国号,如辽之称契丹。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因汉臣刘秉忠等人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易》"大哉乾元"之义,表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已相当深刻。虽然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十分需要证明自己统治应天承命的合法性,然于五运之说,却始终未置一词。元王朝中期,翰林学士王恽上书说:"今国家奄有区夏六十余载而德运之事未尝议及,其于大一统之道似为缺然。"建议朝廷讨论国家的德运问题并主张定为金德,亦未被元统治者接受[81]。元世祖所颁建国诏书,也是以成就"历古所无"的大业而定鸿名为说[82]。这说明"五德转移"学说已不再被当做一种政治武器了。继之的明朝和清朝同样如此。 "五德转移"的理论根据是五行学说,是一种循环论的历史哲学。"五运"说将人事的盛衰附于自然力之下,正如刘羲仲在《通鉴问疑》中说,是"依天道以断人事之不可断者"。它作为一种古代政治理论观念,如果从其在王朝统治中具体运用的秦朝算起,至少流行了1400年。对于这个曾经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观念,值得从多角度加以审视,决非可以简单地以"迷信"一语蔽之。而欧阳修及其后的正统说将朝代的兴亡与社会因素、道德因素联系在一起,这在政治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它给中国思想文化史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注释: [1]李攸:《宋朝事实》卷二。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卷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0页。 [3]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五运》。 [4]《长编》卷四,第113页。 [5]已有多文论此,本文从简。参陈学霖《大宋"国号"与"德运"论辩述义》,载《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6]《宋会要辑稿》运历一之一至三。《宋会要辑稿》下简称《宋会要》。 [7]夏竦:《文庄集》卷二四。 [8]宋祁:《宋景文集》卷三四。 [9]西郊野叟:《庚溪诗话》卷上。 [10]《长编》卷一七六,第4257页。 [11]《宋会要》运历二之一三。 [12]李如篪:《东园丛说·杂说》。 [13]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二。 [14]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卷九四《帝王杂占·帝王气》。 [15]《宋会要》礼一四之三○。 [16]《宋会要》礼二八之六四。 [17]《左传》昭公元年。 [18]参刘复生《宋朝"以火德王"刍言》,《中国文化》总第5辑,1991年秋季号。 [19]李石:《续博物志》卷二,《说郛》(商务本)卷二○载秦再思《洛中记异录》记此,文略有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