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城镇商业的繁荣和各区域市场之间联系的增强。宋代城市较前代有了明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人口数达十万户以上的大中城市已增加到四十多个,并涌现出北宋东京汴梁、南宋临安杭州等堪称当时世界一流的国际性大都市,同时又是商业繁华的大商埠。这在《梦梁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书中有较翔实的记载,无庸多引。 城市的兴盛,也带动了市镇的较快发展,成为新兴的商业市场。据统计,北宋市镇的数量至少在一千九百个以上,南宋的市镇也在一千三百个以上。其中有些市镇的商业规模已超过某些州县城。如仅从宋政府征收的商税额来看,京东路密州信阳镇商税额为一万零五百七十六贯,超过京东诸县城中商税最高额安丘县城的六千四百七十四贯,莱州海仓镇的商税额更超过莱州城一倍以上,反映了宋代市镇商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同时,在各地区还分布着数量更多的乡村集市、庙市等初级商业市场,形成了与城镇市场紧密联系的广阔市场网络,从而为商品经营资本提供了更宽阔的活动舞台。 第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宋代城市人口的较快增长成为普遍趋势。如唐代汴州,城市人口只有五十多万人,到宋代太宗时期,已号称百万,到北宋中期,更达一百五十万人左右,百年间翻了三翻。苏州的城市人口也是号称"十万人家",被视之为"江南巨擘"。鄂州城因人口增加,发展较快,被称之为"岭南大都会"。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仅以宋首都开封为例,居民的粮食需求除去每年漕运江淮湖浙的数百万石米粮以外,平时各地粮贩入城贩卖"商品粮"的即数以千万计。据《东京梦华录》载:当时每天一大清早,各地来卖麦面米粮的粮贩,"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14]。在苏州的粮食市场上,史籍中提到的"安吉斛"、"平江斛"等米商尤为活跃。 即便是在乡镇,随着各种种植专业户、养殖户、专项器物制作户以及各类手工业个体户的迅速增加,也使他们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刺激着他们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马克思曾说过:"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15]而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即正是活跃在当时大大小小市场上的商品经营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就为商品经营资本的积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基本构成,时人从经营形式上分为行商和坐贾两大类,即所谓"行者为商,坐者为贾,凡开店铺及贩卖者皆是"[16]。而今人或根据其经营商品而分为奢侈品和海外贸易中的商人资本、专卖商品贸易中的商人资本以及民生用品贸易中的商人资本等三大类。笔者认为,要阐明宋代商人资本的性质,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最重要的首先是考察其经营主体,并揭示其自身特点。 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基本构成较前代更为复杂,组成面更广,大体上可主要分为以下诸阶层:(1)官员和胥吏。(2)皇室和国戚。(3)士人和乡绅。(4)寺庙僧尼。(5)乡村农户。(6)乡镇个体手工业者。(7)行商和坐贾。(8)城镇市民。(9)浮游流亡人户。(10)其他人户。 官吏经商,历代有之,到宋代则更为普遍。不仅大官僚经商,小官吏也经商。不仅在职者经营,致仕退休者也经营。如王安石所说:"今官大者往往交贿遗,营资产,以负贪污之毁。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17]甚至连那些以入粟、捐纳得官爵的人,也要借助其官号来经商牟利。对此,宋政府曾下令"禁止市井营利之家,不得以官号揭榜门肆"[18]。宋代官吏经商日成风气,追其根源,滥觞于宋初因袭前代弊政而没有加以有效的限制。据史载:"自五代用兵,多姑息藩镇颇恣部下贩鬻。宋初,功臣犹习旧事。"[19]至一发而不可收拾,或假借职权经商,或以公入私,或派遣部属仆人经营,或纵使家人子弟买卖。对此,学界已有专文,此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皇亲国戚、宗室子弟也都加入经商行列,"逐什百之利,为懋迁之计,与商贾皂隶为伍"[20]。此风之盛,甚至亦影响到尚未取得功名的在学士子。南宋时期杭州城内的"行朝士子,多鬻酒醋为生"。[21]"蜀士嗜利,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22],连赴考的日期也耽误了。 宋代僧侣经济势力很大,其上层僧侣常"多聚货泉"[23],有的甚至"富钱数万"[24]。因此,他们多通过商品经营,增殖财富。如"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25]。而京城开封的道士、尼姑也一齐卷入商品市场的涡流之中,有的卖蜜煎,有的"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袱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26]。连相国寺的和尚也冲破戒律,开设卖猪肉的烧猪院。僧人惠明还成了一名善做大肉佳肴的名厨师。 然而,在上述商品经营资本中,亦官亦商、官商结合,或凭借特权,或倚仗某种垄断,其经商的弊端是十分清楚的,其寄生性与封建依附性也是相当突出的,不仅不会促进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商品市场经济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果说他们参预商品经营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话,那也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社会上"重农贱商"的传统观念,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