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唐财政职官体制的三次变革(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何汝泉 参加讨论

度支使和盐铁转运使怎样掌管国家财政呢?乾元至永泰年间(758-765)是"转运使掌外,度支使掌内"[61]。掌外,就是主管赋税的"征求运输",即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并把各地征敛的钱粮物资输送到京师,转运到军镇或行营;掌内,就是在京师主管"帑藏出纳",即根据收入的钱粮物资,按照各种支出的需要,"调其盈虚,制其损益"。这是带有财政工作程序分工的特点。从实际权力和地位来看,度支使高于盐铁转运使,但就财政工作的重要性来看,盐铁转运使并不亚于度支使。
    从永泰二年(766,即大历元年)起,度支使和盐铁转运使又实行另一种财政分工办法: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等项财政工作,按地区划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包括都畿、河南、淮南、江南东西、湖南、荆南、山南东道,由户部尚书、盐铁转运使刘晏主管;西部包括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由户部侍郎、判度支第五琦主管。大历六年(771)韩愰以户部侍郎为度支使,与刘晏仍按东西两部分治财赋,并在原来分管事项中,增加租庸和青苗二项。[62]。建中元年(780)韩洄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与任金部郎中、权勾当江淮水陆运使的杜佑,仍按刘韩的办法分领财赋[63]。贞元八年(792)又有户部尚书、判度支班宏与户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张滂,大体沿着刘韩的划分分领财赋[64]。
    度支和盐铁转运二使治理国家财政的局面,至贞元以后开始发生变化:其一是度支使和盐铁转运使完全独立,自成系统;其二是户部使产生,与度支使、盐铁转运使鼎足而立,三司理财局面形成。
    度支使与盐铁转运使分区共掌财政,常因利权分割而发生矛盾,埋伏着分道扬镳的趋势。贞元八年(792)度支使班宏与盐铁转运使张滂的利权之争甚嚣尘上,矛盾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65]。第二年,裴延龄迁户部侍郎、判度支,史称:"自后,裴延龄专判度支,与盐铁益殊途而理矣"。[66]所谓殊途而理,据以后实际情况来看,不仅是把课税和其他财政事务分别归口掌管,而且,在职官任命上也改变了原来二使多在户部尚书侍郎中选授的惯例,此后的盐铁转运使绝大多数是由户部以外官员担任;在行政职能上度支使不再有总揽"支计"的名义,而是二使各自建立财务收支系统[67]。这样,度支使和盐铁转运使完全成为两个独立的财政机关。
    安史之乱爆发后,当度支使和盐铁转运使共掌财政之时,户部司的职事被这两个使职所取代,几乎处于完全闲置状态[68]。但是,德宗即位之后,特别是贞元四年(788)建立户部别贮钱,户部司亦掌握了一部分国家经费。起初,主管户部别贮钱的虽然依旧是一名户部侍郎,但是,其判案官旋即差遣化,并且,随着户部别贮钱的增加和度支、盐铁转运二使的独立,主管户部司及其别贮钱的户部侍郎便逐渐演变为户部使。至元和初年完成其演变过程,户部使成为与度支使、盐铁转运使鼎足而立的财政机关[69]。
    户部、度支、盐铁转运三司使职理财格局形成的明证,是元和十三年(818)中书门下奏。该奏云:
    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钱物,皆系国用,至于给纳,事合分明。比来因循,都不剖析,岁终会计,无以准绳。盖缘根本,未有纲条,所以名数易为盈缩。伏请起自今以后,每年终,各令具本司每年正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所入钱数及所用数,分为两状,入来年二月内闻奏,并牒中书门下。其钱如用不尽,须具言用外余若干见在;如用尽,及侵用来年钱,并收阙,并须一一具言。……如可施行,望为常典[70]。
    宰相们的这个奏请,经宪宗御批"从之"而付诸实行。从奏文来看,元和十三年以前,户部、度支和盐铁转运三个使司已经各自掌握着一部分国家经费,都有各自的出纳财务;只是因为缺乏"纲条",没有明文规定的制度,而存在一些弊病,以致经费余缺的名目和数量,宰相们难以知晓。自此以后,规定三个财政使司都要向皇帝和宰相作年度财务结算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年入钱物数和支用钱物数两大项。如有积余或侵用(借支来年经费),有收入欠缺或支付欠缺,都要如实呈报。这就清楚地表明,户部、度支、盐铁转运三个使司已有各自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系统,已经成为三个各自独立的中央财政机关,唐朝国家财政大权已经转入三司之手,以三司执掌国家财政为标志的使职理财完全形成。
    总观使职理财,如果从乾元元年(758)设置度支使、盐铁使算起,到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官制改革,废止三司使,历时320多年。其间虽然有过种种变化,可是使职却总是充当财政职官的主角。仅此一点,足可表明使职理财并非历史的误会,也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正当性。假如它不是适应当时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具有比户部理财的优越功能,而有那样长时段的生命力,那才是不可理解的。不过,从户部理财和到使职理财,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变革,最高决策者们总是把设置财政使职作为随事补苴的权宜措施,因而变革过程相当缓慢,停停置置,反复曲折,新旧交替时间拖得很长,使新制长期不能完善,优越性迟迟得不到充分发挥,缺陷也难以及时补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憾。尽管如此,由于唐朝政治经济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僵化的旧财政职官制度难于适应新的要求,为了国家机器的继续运转,财政大权由尚书户部转到度支转运二使,又从度支、盐铁转运二使发展为户部、度支、盐铁转运三使,最后形成具有"计相"地位的三司使,在历史上写下了使职理财的耀眼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